第24章 南裱与北裱(修)(2 / 2)

一个毛都没有长齐全的小孩,从小靠着易光霁帮衬这才迈入修复行业,才多长时间,就想着清洗和修复字画了?

赵裱匠不仅不屑,还有点反感易光霁的护犊子行为。

毕竟在文物修复这行,修不同的字画,手段不同,装裱方式不用,使用的材料不一,责任自然就不同,压力也不同,所以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这么多不同拼凑在一起,你要么就不修,如果毁坏了文物,那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46岁的赵裱匠祖籍是太仓,从小生长与太湖流域,讲的是吴侬软语,要说派别自然是属于南裱一派,再细一点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苏裱”,早年间在魔都裱画行做事,后来北上来到燕京,在琉璃厂找到了易光霁,刚好那会,易光霁的博古斋正好缺一个坐店师傅,索性赵裱匠就留在了这儿。

在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全国各地的书画修复行业衍生了各种派别,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一苏、扬、沪为代表的南派,与以京派为代表的宫廷北派,两种流派大致与淮河为界,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成为当今国内书画修复界两大中流砥柱!

凭借琉璃厂优势的地理位置,本是南方裱派的赵裱匠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受到了北派的影响。

易光霁与金懋福一样,只开店,请修复师坐店,但是自己却不参与任何文物的修复,但是给儿子打个下手,易光霁还是非常乐意的。

“白毛肚巾!”

“水壶!”

“小排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