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杜皓说有要事请教,秦教授点头示意他慢慢说。
杜皓道:“这封信函……我实在解释不了,就那么出现在了梦境里,而且那段历史我本来也并不熟悉,下午听秦学姐介绍了一下才明白个大概。”他顿了一顿,秦教授点头表示接受他的说法。
杜皓接着问道:“我听秦学姐提到过,您曾说周室灭亡,是天地间一大变故。我想请教的就是,您为何如此重视周朝的灭亡呢?”
秦教授摸了摸刮得干干净净的下巴,点头道:“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你们知道国家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吧?”杜皓几人点头道听说过。
秦教授续道:“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战乱和秦始皇焚书、项羽焚秦宫等事件的损毁,存世的文物史料极为珍惜,很多真相被掩盖,实在是史学界的一件憾事……”
杜皓几人都不是学历史的,听着有些懵,不知道这与杜皓的问题有何关联。
秦教授一看几人的表情,明白了过来,笑道:“我就说得简单一点吧。我的看法是,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文明一个极关键的阶段,三代间有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本源。”
说到这里,秦教授语气沉重:“然而,这种文化的本源随着周室的灭亡,断代了,以至于自秦以后,华夏文化的走向都变了,所以我说周室的灭亡是天地间一大变故。”
杜皓不解道:“教授,有那么严重吗?”
秦教授沉声道:“很严重!我甚至以为,自秦以后,先贤的书都被曲解了、异化了。这就是文化本源断代、失落的缘故!”
---
“我举一例证明。”秦教授道:“秦以前,天下共主的称号是什么?对,是‘王’。而秦以后呢?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改作了‘皇帝’。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改名而已哦!”
秦教授蘸着茶水,写下了几个字,耐心地给几位理工科学生讲解。
“王,《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天下所归往也’,考其字源呢,是一个刃口向下的斧头的形状。那么在古代,斧头象征的是战争,天下的人将发动战争的权力归给一位领袖,信任他依靠他,这就是王。但与王并列的,还有两种人: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君子。”
秦教授又指着一个“圣”字道:“这个圣字,原本读k,是‘致力于地’——也就是俗话说的地里刨食的意思。汉字简化的过程中以‘圣’代‘聖’。聖字何意呢?左边一个耳,代表听、知,右边一个呈,代表见、解。合起来也就是智慧通达的意思。”
秦教授敲了敲黑板——哦不,是桌面:“所以,圣人就是探究天地大道而有所通达的人。圣人探究天道,由此而阐发对人间秩序的见解,这就会使王的行为受到制约。”
“我们再看君子的‘君’字。”他续道,“君字很直观,上面一只手,握着一条垂下来的线,代表掌握上天垂象。下方一个口,代表宣告。子,是孳生的意思。所以‘君子’就是掌握天象、代天宣告、服务于万物孳生的人。”
秦教授顿了一下,说到了重点:“所以,以王为共主的时代,王并不是‘至尊’,要受到‘圣人’和‘君子’的约束。当然,‘王体制’也不是就那么好,但是它至少要尊重圣人、君子的意见,王权无力干涉之,这是一种原始的学术自由啊!”
接着,他又解释“皇帝”二字道:“皇与帝,原本也都是王,其字源本义你们自己去了解吧。”秦教授道,“但是到了始皇帝,他认为自己功德甚至超过了最初的王,觉得王这个称号被春秋战国诸位霸主僭越使用,已经不足以称呼他了,于是创造了皇帝这个词。”
终于,秦教授说到了第二个重点:“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下,皇帝制度全面取代了王体制,最大的影响其实在于:从此最高统治者皇帝成为了至圣至尊,无人可以超越他的地位,于是再也不允许能制约皇权的圣人和君子的出现了。以至于君子的含义后来也异化了,成为道德意义上的名词。”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秦教授带着考校的意味看了看几人,摇了摇头道:“这意味着,从皇帝出现以后,对天道的解释权,归于了皇帝。任何人对天道的理解,都必须为皇权服务。”
秦教授抬头望向庭外的星空:“所以啊,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后,所有的读书人,都只为了服务皇权、巩固皇权而钻研了。先贤的各种道理,也被他们曲解、利用到了如何博得皇帝青睐、如何获取权位上去了。这是学术自由精神的倒退,是对天地大道真理的放弃与忘却。”
秦教授凝视星空,在对历史的兴叹中默然沉浸了片刻,几位年轻人似懂非懂,不敢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