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很喜欢用读的方式来学习。这也是恩师传给自己的一个经验!学习中医,特别是经典的中医书,千万别用看的方式。因为看,可以一眼数字,一目十行,但往往这种走马观花的方式就会忽略其中精益的部分。所以,学习中医书籍,一定要用读的方式,要逐字逐句的读,才能透彻,才能记忆深刻。连曾国藩也曾写下: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的千古佳句!
当读到恩师记载了一个8个月的男童,以高|热、咳嗽一个多月,中西医均无效,后来被恩师治好了的病例后,不禁为恩师的胆大心细敬佩到了极点。
这例病例,先后经过中西医治疗,均无寸效。最终确诊为:腺病毒肺炎。
在恩师接手的时候,孩子的家长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恩师没有放弃,经过仔细的辩证和分析后,最终得到治愈。
其实这个腺病毒肺炎是西医的病名,属于中医的咳嗽、喘证的范畴。治疗大多都以辛温开闭、涤痰化饮为主,主方是:射干麻黄汤。
这个病例对李昊的影响很大。在今后很多时候,遇到了非常难缠的病人或者再怎么复杂的病情,都不会轻易的放弃。病情再复杂,也需要抽丝剥茧、追根究底才为王道!
只是,让李昊没有想到的是,这则病例,会在五年后带给了他非常大的启发,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当然,这是后话!
恩师的这本《余伯礼业医心得》,几乎囊括了许多的常见病、怪病,不但记载有治好的。还有没治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都有详细的标注。
不像现在的一些医案,全都是一剂知,二剂减半,三剂病若失。几乎没有败案,这种书真的不知道出版社是怎么想的?如果编写医案的人这么厉害的话,那中医就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有时候李昊都在想,如果将恩师的这本书贡献出去,那恐怕会在中医界掀起轩然大波。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来形容,恐怕都不为过。
只是,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也没有那个机会!现在的中医,说实话,普遍都是各自打扫门前雪的状态。绝大部分的中医还处在随身携带着一本类似于《内科杂病方解》之类的书籍,什么病用什么方子,记录的明明白白。要不就是有病人来的时候,一边看病一边翻医书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会专门抄写一些所谓的秘方,珍而重之的藏好,真有点武功秘籍的意思。
其实,要说中医之秘,还真有。那就是剂量!一个医生可以告诉别人方子,但绝对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剂量。这就是为什么人家开的方子,病人喝了有效。但抄过去没有剂量的方子,却没有效果,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试问,中医到底怎么发展?中医的路又在哪里?因为现在的病人很急,医生也急,所以就见病欲愈,执方欲加了。
要说当今的中医们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他们是明白的。而且,中医学到了一定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刻意的去背诵什么汤头。高明的医者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任意选方,甚至还可以根据中药的四性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自己组方出来。
但这样医术高超的医者,现在太少了。
中医走到现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时候的大贤辈出,再到现在的青黄不接,这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规律。所谓的:“盛极必衰”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时候,道法、规律。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又清晰无比的驾凌于我们的认知以上,让我们不得不去遵从、去服从。
就像生长壮老矣,这是一个规律,没有人可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