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 / 2)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仲。

……………………

其实各大诸侯都有禁止大规模流动的命令。

但一旦发生灾荒,百姓都快饿死,还强行把他们困在某一个地方不允许逃难。

那就等同于是官逼民反,逼对方直接民变。

本来徐风是制定了详细的赈灾流程。

一旦发生各类大型灾难,必须第一时间派人前去赈济灾民,避免祸患扩大,引起种种后果。

但如今曹操赈济灾民的渠道被世家所把控,运过去的粮食起码有一半要被漂没。

徐风安排下来,负责监管此事的锦衣卫,也被华歆掌控。

变成了他排除异己,借机上位的利器。

徐风掌管锦衣卫之时,严明不准挟私报复,敲诈勒索。

若造成冤桉,则严惩涉事之人。

甚至专门安排了另一批人,专门监督锦衣卫的清廉公正。

大部分锦衣卫平日里也谨小慎微,不敢利用自身权柄谋取私利。

但华歆上位之后,锦衣卫的风气急速恶化。

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被迅速排挤。

剩下的人则是愈发猖狂,横行街里,敲诈勒索。

肆意抓人邀功,屈打成招,造成的冤桉不计其数。

甚至上门勒索官员,要求对方给予贿赂,张狂至极。

百姓闻锦衣之名,从交口称赞,变成了闻之色变胆寒。

因此失去监管的世家彻底放纵,大肆搜刮敛财。

甚至囤货居奇,将市面上的粮食全部收购囤积。

然后抬高粮价,借此大赚特赚。

寻常百姓积累一生的财富,可能只买了半个月的米,便荡然无存。

被逼的只得卖田卖房,卖儿卖女。

不愿意原地等死的,则拖家带口逃往刘备处。

毕竟此时的民间,刘备的名声已经达到了一个。

几乎无人不称赞其贤德。

偶尔有人说刘备坏话,例如说其虚伪做作,收买人心的。

也都被其余百姓怒骂痛斥,丝毫影响不了刘备的声望。

毕竟比起那些动辄吃人屠城的诸侯军阀。

就算刘备是假仁假义,能假一辈子的仁义,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再世圣人一般的人物。

身逢乱世,小命都不知道还有几天,谁还有心思追究什么虚伪真实。

而沿途守军本来应该依律阻拦这些难民逃亡。

但他们既拿不出赈灾的粮食。

又生怕这些百姓死在这里,尸体又闹出时疫,重演宛城的灾难,反而牵连了当地的官员。

因此沿途的官员守将,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接放走逃难的百姓。

把烫手山芋丢给别人,免得留在自己这里,为祸无穷。

若是刘备没有如今的名望,可能这些百姓还会选择忍耐下去,将自己卖给世家作为农户,为了世家世世代代耕种。

但刘备的存在,在这混乱战世便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灯火,吸引已经绝望的百姓尽最后一丝力量挣扎求生。

…………

新野城中,诸葛亮正为如何安置这些百姓而焦头烂额。

虽说汉末时期,人少地多,人口便是最大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