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学(1 / 2)

就这样我在欢笑和无忧中结束了学前班的学习玩耍的生涯,晋级到了小学时代,一年级是一个新台阶的开始,同时一种潜在的忧愁和焦虑危机也在默默潜伏等待把我坠入深渊。

一年级,开学了,小孩子最期待的是什么,是希望有一个新的书包、文具盒、铅笔;最在乎的是什么,是学前班的小伙伴有多少是分到了一个班,班里是否有之前心仪漂亮的女同学;最怕的是什么,是以前体罚比较狠的班主任是否还会继续带我们;就这样带着一丝期待、带着一份在乎、带着一缕担忧去参加了开学日,结果有喜有忧,喜忧参半;喜的原因是有不少小伙伴和我分到了一个班,不再孤单;忧的是心仪的漂亮女同学没有在我这个班,喜欢体罚的班主任还带我们语文。

一年级的教室和学前班的不太一样,学前班的教室是危房改造后有部分水泥地和用水泥粉刷后的墙面,略显高级;而一年级的教室却还是和我家的房子一样的建筑结构,是用泥土切墙的,用木头做的房梁,用土瓦片盖的顶;偶尔上课中大雨时会有些雨滴落下,伴随着读书声和嬉笑声,像是在为我们奏乐,也像是在给无聊的课堂增加一些生气。

由于爱动、爱打闹,总是容易饿,放学回家后到了饭点就是干饭,而更多的时候放学回家后没有到饭点就饿了,家里的大人都去农忙去了,而自己也只能找点饭菜先对付对付;而最令人惊愕的是,当时最容易得到的东西却成了以后最奢侈的事。

一晃又到了二年级了,人生迎来了一个大的转折点,村级小学开始撤销,小学开始去镇里上了,记得很清楚,因为我们村在水库旁边,我们从村里要去镇里上学的话,要坐船,大概2小时才能到镇上,每次一船大概200人;最让我害怕的事也来了,因为在镇上上学,所以我们就跟在村里上学时不一样了,变为寄宿制,每周周末回家一次,周一坐船上学,周五下午放学就再坐船回家。

镇里的小学比村里的大,且教室要新,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上下课玲也比村里的高咖,用的是电玲,而我们村里的用的还是人工敲铁块的方式;操场也比我们村里的大,可以容纳约1500人;但是寄宿制的宿舍却是我第一次接触,一直没有完全能接受,那时很多小伙伴一到晚上就容易想妈妈,就喜欢躲在被窝里哭,更有思念难耐的小伙伴约上村里的一两好友一起密谋趁夜黑风高偷偷溜走回家见妈妈,也不知道翻山越岭了多少里地他们终于到了家;第二天全校早会校长在会上说了这事大家才知道。

第一次去镇里上学时,是爸爸跟我一起的,开学时要交米,好像是50斤米每个学期,爸爸背着带过去的;爸爸也帮着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买齐了,然后自己每周需用钱的地方就是打菜和零食,那时的菜是分2毛、3毛、5毛的;代销店也比村里的要大,里面的东西也比村里的多;如是大家的每周5块钱左右的生活费基本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代销店了,每次到了吃饭打菜的节点,可以发现又是喜忧参半,口袋里余粮充足的小朋友就会在2毛和3毛套餐的打菜的阿姨中间游走,有的也会奢侈一把享受下带肉的5毛套餐,而口袋余额不足的小朋友就只能在2毛套餐哪里目光呆滞,当来打菜的小朋友少了后,就到了他们双方展开谈判的时节,比较顽皮且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的小朋友就会和打菜的阿姨谈判说可以1毛给打2勺子菜水吗,这样他们就可以菜水拌饭吃,不至于挨饿,阿姨们也心领神会,可能也是可怜我们这些这么小就寄宿的孩子们吧,2勺菜水中也会偶带菜叶。

另一个让大家比较兴奋也比较焦虑的是早餐,从样式来看确实比较丰富,有馒头、炒粉,但是也扛不住一年到头都是这两样,家里条件好点的孩子就会自带一点老干妈、麻辣酱、自家制的豆腐乳、自家制作的家常菜,而像我们这种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每次回家也没什么可以带的,所以每次到了吃饭时总是很无奈的得去嬉皮笑脸找那些有家庭条件好点的,有带菜的同学给施舍一点菜,也有比较极端的同学在趁着别人不在宿舍的时候偷偷整点别人的菜的,后面所有的同学们都学聪明了,都把菜瓶随身带,这样就会比较安全,而我呢,除了去死皮赖脸的求小伙伴给点菜外,也会靠自己,把平时偶有机会吃饭方便面的调味包收藏起来,然后吃炒粉和馒头时就撒一点,就这样度过了小学的几年的早餐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