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大航海四步走(2 / 2)

随着东西方交流,有了参照,那些有识之士自然会认识到中华文明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才会彻底放下架子,去思考改善这些问题。

这比起他强行推动思想改革要强的多。

至于澳门的葡萄牙人,平民和商人仍然可以在澳门居住经商,但必须要接受大明的管理。

不过考虑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不违反大明律法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以民间社团的形式自己管理,但该交的税却是一分都不能少。

至于军队和官员,到时候会在南京划出一片领事区,让其长期驻扎,总督也要改为葡萄牙驻大明的大使。

当然了,考虑到如今海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不让各国的商船搭载武器进港,也有些不现实,毕竟现在三国的商船都是武装商船。

为了更好的展开贸易,朱慈烺规定葡萄牙的商船,暂时可以搭载武器,进入大明的通商口岸,但进港时,必须要提前报备。

要是战船和士兵想要进港的话,还得将国旗降下来,除了大使馆的士兵外,其他士兵想要下船进入大明,则不能身穿军服,不能携带武器。

这么做,朱慈烺也是没办法,荷兰和西班牙也就算了,在南洋都有殖民地和港口,可葡萄牙却是没有的,如果不允许葡萄牙的战船入港,人家恐怕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何况这时代三国的战船和武装商船其实区别不大,不让葡萄牙的战船跟着商船一起入港护航,铁定得被荷兰和西班牙人打劫。

在大明水师不给力之前,朱慈烺也只能最大限度的放宽政策,于维持贸易的稳定。

毕竟双方贸易,大明绝对是得利的一方,三国在美洲,非洲压榨奴隶挖来的银子,八成都直接走太平洋运到南洋,最后拿来和大明购买瓷器、丝绸、茶叶等物资。

可以说,接下来的一两百年内,欧洲大航海获得的巨大财富,起码有一半最终都要流向中国。

因为欧洲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丝绸瓷器了,可他们的那些商品却始终无法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

若非中国的士绅地主喜欢将银子埋在地里,估计早就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了。

以目前大明水师和海商的情况,想要远涉重洋前往欧洲主动贸易,还不现实,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依靠三国主动来贸易。

当然,这种海上贸易的主动权是必须要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朱慈烺计划分四步走。

第一步,与三国平等贸易,允许三国的商船,战船进入中国通商港口,只需将东番岛收回来教训一顿荷兰人即可。

第二步,是当大明的水师和造船业,航海业,有了一些规模和经验后,便将南洋夺过来,将三国的势力驱逐出南洋,双方在印度洋进行贸易,双方的商船各走一半。

第三步则是将整个印度洋夺过来,双方在埃及进行贸易,同时修建运河,沟通地中海和印度洋。

第四步则是彻底掌控全球贸易的主导。

这四步走,朱慈烺计划在自己有生之年,是必须要完成的,每一步都会和大明的国力以及海上力量匹配,不会影响到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

简单粗暴的扩张,盲目的殖民,对于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和文明进程,其实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因为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而西方则是一盘散沙,两个文明不能同日而语。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