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29人(正2品尚书1人、正3品侍郎2人、正5品郎中4人,从5品员外郎4人、正6品主事12人,此外另有8、9品官员7人);
刑部68人(正2品尚书1人、正3品侍郎2人、正5品郎中13人,从5品员外郎13人、正6品主事30人,此外另有8、9品官员9人);
工部48人(正2品尚书1人、正3品侍郎2人、正5品郎中4人,从5品员外郎6人、正6品主事13人,正7品所正1人,此外另有8、9品官员31人);
都察院123人(正2品都御史2人,正3品副都御史2人,正4品佥都御史2人,正6品经历1人,正7品经历1人,正7品御史110人,此外另有8、9品官员5人);
5寺204人(7品以上:大理寺13人,太常寺11人,光禄寺12人,太仆寺9人,鸿胪寺10人;8品以下:大理寺2人,太常寺73人,光禄寺9人,太仆寺5人,鸿胪寺60人);
其他机构314人(7品以上:通政司7人,翰林院9人,国子监2人,6科给事中58人,中书科20人,行人司3人,钦天监12人,上林苑监7人,僧录司4人,道录司6人,行太仆寺4人,苑马寺4人,都转运盐使司5人,盐课提举司3人,市舶提举司3人;8品以下:通政司1人,翰林院约60人,国子监21人,行人司37人,钦天监10人,上林苑监3人,僧录司4人,道录司7人,教坊司5人,行太仆寺10人,苑马寺4人,都转运盐使司1人,盐课提举司3人,市舶提举司1人);
而明代又是两京制的,所以,除了大学士外,南京还有1整套跟北京1模1样的中枢衙署(注:北京官都有缺额,南京官就更是填不满了),所以中枢在编官员1共1926人。
地方官员7345人:
其中布政使司1级设从2品布政使2人,从3品参政2人,从4品参议2人,从6品经历1人,从7品都事1人,从6品理问1人,从7品副理问1人,共10人,另有8、9品官员10人;按察使司1级设正3品按察使1人,正4品副使1人,正5品佥事16人,正7品经历1人,共计49名官员,另有8、9品官员4人;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相加,不会超过28人,按上限来算,全国13个省份共计364官员;
明朝在布政使司下设置府,州,县3种结构,形成了省-直隶州-县与省-府-散州-县及省-府-散州、县等3种模式;
府设置正4品知府1人,正5品同知若干,正6品通判若干,正7品推官1人,若皆按照最低1人算,府级官员共4人,全国138个府,共552人;此外,每个府另有8、9品官员5人,共690人;所以府1级的官员总人数合计1242人;
州设置从5品知州1人,从6品同知若干,从7品判官若干,共计最少3人,全国193个州共计579人,另有8、9品官员2人,共386人;两者加起来1共是965人(注:直隶州与散州除官员品级不同外,人员设置是近乎1致的);
县设置正7品知县1人,全国1138个县,共计1138人,县1级还有8、9品的县丞、主簿、教谕,1138个县就是3414人;2者合计就是4552人;
此外,还有全国各地还有111个巡检司,每个巡检司1名正9品巡检,副巡检有时候设,有时候废,即便都算有,那全部巡检和副巡检也只有222人;
至于驿丞、渡丞这些,在明代属于吏员,倒是不计入官员人数的;至于崇祯年间委任的地方团练官,那实际也不是真正的官,而是享受官的待遇罢了,朱由崧1登基,就予以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