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节 不代表本报观点(2 / 2)

美国折叠1986 巴小顿 850 字 2020-09-17

董显光,曾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后创办了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并成为国民政府新闻局长和;与董显光联合创办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并担任了系主任的另一个《密勒氏评论报》团队成员马星野,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

国民政府宣传部国际宣传处英文编撰科的科长沈剑虹、以及担任过国民政府中宣部秘书长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的谢然之,都是出自这个“密苏里新闻帮”。

除了影响kt外,《密勒氏评论报》还是自1930年开始首家亲自对神秘的红色政权和军队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西方媒体,“密苏里新闻帮”这个“中立观察者”的客观角度得到了大量的国际同行的赞赏。

(二)

南京,上海路82号,美国驻华公使詹森的手边也放着一份今天的《密勒氏评论报》,他的这份是英文版,比中文版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挂掉电话的詹森拿起报纸,摇了摇头,刚刚他好奇地试图询问总编约翰鲍威尔信息来源,但是鲍威尔委婉地拒绝披露,并且反过来套詹森的话,询问詹森的好奇,是不是因为涉及到他的那份电文内容被实锤了。

詹森同样没有如实告知,打着哈哈聊聊其它的就过去了,但是敏锐的鲍威尔肯定是知道真实答案了,也就更确定了斯诺这个新闻线索来源的重大价值。

虽然有着“不代表本报观点”的免责声明,但是“密苏里新闻帮”至少《密勒氏评论报》的这个团队,还是有着自己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性的。

对日本的不满和讨厌原本就是这个时代的美国主流民意,而这个所谓的主流民意到底是自发的还是被媒体和新闻团队带了节奏引导后的结果,那就看从哪个角度上看了。

就像是2009年金融风暴之后,拉几个童言无忌的小孩子去讨论关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话题,那原本就是一种刻意的设计和引导,没看那些个胡说八道的小男孩小女孩是以黑人为主吗?都是有讲究的。

今天《密勒氏评论报》的这个号外,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是热闹,但是传递给英美外交机构的,尤其是“被日本截获和破译”的两封外交电文内容,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庞大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