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应对(二)(1 / 2)

穿梭1368 罗远山 1872 字 2020-04-16

这个消息其实并未出乎朱元璋的预料,事实上他在下令让镇江驻军回撤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镇江沦陷的心理准备。但打死他也想不到,镇江居然会丢的这么快。自己的守军上午刚撤走,当天下午远东贼逆的大军就已经开进了镇江府,天色还未完全漆黑就已拿下了镇江全境。

在这个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年头,就好比一个不守妇道的女子,前脚老公刚出门,后脚小情人就已经踏入了家中的闺房一般神速。

他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这边有贼逆的内应透露消息,但谁能这么神通广大呢?就说给自己出主意的刘基吧,除了回家过夜,几乎全天候都在自己宫中,而且城门紧闭,恨不得连只蚂蚁都无法顺利出城,消息绝不可能是从京城流出去的。

那就是镇江方面漏出去的消息,但朱元璋他别的不知道,可算时间还是算的出来的,从常州到镇江,这道说远不远,说近却也不近,至少还没有近到只需要小半天的功夫便能使贼逆大军从天而降的地步。

即便是镇江流出消息,但这依旧说不通,那探子得了消息得先去常州通报吧?然后贼逆才能出兵,这时间上算来算去都没这个可能性。那这意味着什么?

朱元璋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自己所思所想,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那帮原本自己并不放在眼里的远东贼逆都已经给自己算的明明白白了,这其中甚至于有人会未卜先知,能提前知晓自己的一切想法。

这就太恐怖了,细思极恐之下朱元璋直接打了个冷颤,呆愣当场。

老谋深算的刘基同样想不到镇江府会在一日之内落入贼手,不过别看刘基没有什么现代化的科学价值观,但他是绝不相信这世上真有人能如传说中那样未卜先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镇江丢的这么快,总是得有所解释,思忖片刻刚想说话,便听得一旁的李善长先一步说道:

“陛下,莫不是贼逆之中有道教高人,会循天遁地之术,能来去无踪?!”

“哼荒唐!”

朱元璋冷哼一声,吓得李善长应声伏地,“贼逆若是有人真有那么大的本事,为何不趁黑夜晚间直接潜入宫中取了朕的性命?还要派大军前来作何?!”

“陛下,基有一言。”

“先生请讲!”

刘基俯身说道:“陛下昨日刚下的圣旨召镇江守军返京,依时辰来看,当是我镇江守军一动,常州那边就开始发兵了。此中定有蹊跷,但基不信什么循天遁地之术,想来一定有人在暗中将消息通报于远东贼逆。”

“先生可有何良见,朕思前想后,亦不知如何能做到。”

“陛下,基认为此事与钟山上的贼军有关,定是贼军得了消息,利用飞鸽传书,将消息直接传给了常州那边,若非如此,实无法解释。”

刘基当然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电磁波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凭自己的认知给出了一种看起来最合理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中还有很多东西存在疑问,比如消息是从什么渠道传到了钟山贼军那儿去的,有是谁传出去的。

朱元璋听了这一席话,心情好了不少,至少说明贼逆还没有那么聪明,能准确无误地揣摩自己所思所想。紧接着,一向猜忌多疑的他又开始思索着其中的疑问。

首先,谁透露的消息?

昨日自己传旨的时候,除了自己只有四人在场,徐达、刘基、李善长和胡惟庸。

首先能

排除嫌疑的是刘基,现在这个解释是刘基给出的,人,也是自己八抬大轿重新请来的。若是刘基当真背叛了自己,有的是办法给自己上眼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但朱元璋心里明白,刘基说的话虽然不好听,逆龙鳞,但字字句句都是为了大明好。再者说,若是刘基要给贼逆出谋划策,那回乡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去,何必要再回来?!显然,刘基不可能是。

紧接着徐达,徐达若是背叛的自己,那更方便了,只要稍稍动动嘴,都不用打开城门,只要他麾下的部将在城内一乱,那都不需要远东贼逆动手,自己就得不了好,就算朕的亲军力保宫城皇城不失,那自己也算是是被瓮中捉鳖,哪用得着这么麻烦,根本不需要偷偷报信。

排除了徐达和刘基的可能,就只剩下了李善长和胡惟庸。

李善长是自己的柱国、是自己的丞相、太师,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到了人臣之极。他没有理由背叛自己去投奔远东贼逆啊,难道远东贼逆还能尊奉李善长为一国之君吗?!简直是无稽之谈!何况李善长年纪也不小了,人又一直在中都,这次也是奉了君命才回的南京,他就是有这个心,也没那个机会与贼逆苟合。

“嗯”

想到这儿,朱元璋一声闷哼。四人之中,有三人排除了嫌疑,那就只剩这个胡惟庸了。但此仅是凭空猜测,并无真凭实据。若换了平时,无有证据也无关紧要,但此刻乃是千钧一发之际,若是自己中了贼逆的奸计,错杀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闹得朝中众臣人心惶惶,岂不是正中贼逆下怀,不可鲁莽行事,当在暗中细细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