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比赛是三天后,李东和王祖贤决定游览这座举世闻名的城市。
两人拿着本游记背着包像后世的两个驴友开始寻访芝加哥市中心。
有许多地点可作为旅程,但有一条线路几乎将游记中提及的所有尚存的历史建筑都包括在内。
这条路线的就是这座城市自身的发源地——坐落于西湖街与北瓦克大道一角,芝加哥河河畔的索加内什旅馆。
这座建于1831年的旅馆在1833年承办了一次,会上决定将临时性的芝加哥河滨贸易区纳入芝加哥镇。
1837年,芝加哥镇升格为芝加哥市。
这个地方如今是一处繁忙、普通的交通中转站,但对年轻的芝加哥城而言,这里依然是一处神圣的所在。
因为早在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就是在此地的临时会议中心“伟格卫姆”大厦被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
从这处中转站沿着湖街一路向西,就可以看到沿途盘卧着支撑芝加哥高架铁路的粗犷、坚固、实用的钢筋结构。
芝加哥市民从容地面对这个怪异之物,好像在一层地面的主干道正中间以二层的高度建造城市轨道交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它使整个市区显得非常的昏暗,李东想大楼里的住户是怎么忍受没有阳光和美景的日子,再伴随着地铁驶过时发出的轰隆噪声与卷起的纷扬尘土作为回礼。
其他城市都是通过在地下挖洞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市中心地铁的,但在芝加哥却是这样一番光景。
此地的高架铁路被人们俗称为“l”,它不仅环绕市中心,有时还向下驶向一些狭窄的街道。
李东放眼望去,感觉整个线路非常的崎岖缭绕,甚至走在上面会感觉迷路。
这让他想到重庆复杂的轨道交通,也有穿过住宅的李子坝站。后来还成为重庆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沿着湖街设计的芝加哥“l”高架铁路。始建于19世纪90年代的芝加哥地铁不乏趣闻逸事,它对芝加哥中心城区形态的塑造影响巨大。
可以想见的是,芝加哥“l”高架铁路的诞生必定充满传奇色彩。
这项看起来不可思议,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反社会态度的冒险计划的背后推手是那些讲求实际的企业家。
他们看到了这个计划背后的巨额利润。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查尔斯·泰森·叶凯士。
伊利诺伊州法律规定,只有经过沿线所有业主许可,才能修建高架铁路。
于是,叶凯士就通过贿赂、哄骗与欺诈的手段取得了业主们的同意。
在仅仅与大多数沿线业主签约的情况下,叶凯士就擅自开工,置反对者们于不顾,让他们陷入孤立无援、无能为力的境地,只能苦苦挣扎、暗生闷气。
这确实无耻,可却是人性使然。
如今的“l”高架铁路已然成为芝加哥最受喜爱的标志之一,它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欢腾的视觉符号,为这座城市注入了非凡的生机与活力。
用19世纪末的视野将芝加哥打造成为一座未来之城。
沿湖街向西,在“l”高架铁路的阴影之下,留心的话就能注意到在富兰克林街拐角处的一排建筑物。
它们是罕见的幸存者——1871年芝加哥大火后迅速兴建而起的一片大楼,值得被铭记。wΑp
4层楼的建筑,外砖墙上装饰着华丽窗楣,地面矗着铸铁立柱。
它们代表着在诸如瑞莱斯大厦一派的钢铁框架的摩天大楼诞生之前,那段平淡无奇的建筑发展史。
接着,就来到了国家大道。这里是市中心的脊梁。19世纪末期芝加哥的主要建筑,大多建在国家大道的两侧,或是国家大道附近的地区。
总之,在这里比在芝加哥其他任何地方能见到的都要多。
漫步国家大道或遍览周边地区,就能领略到游记中所描述的大部分芝加哥建筑的风貌。
漫长笔直的国家大道铺设在1830年所规划的城市网格布局上,和纽约大部分地区一样,芝加哥的中心也是一块网格状区域。
恰如曼哈顿,在过去的130年间,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与高层建筑沿人行道而建,高耸天际,从而造就了峡谷式的街道,向南望去景色最是壮观。
位于瑞莱斯大厦正对面的是一幢采用实心砌块材质建构的大楼,它象征着国家大道早期的一项主要用途。
从一开始,这里就是城市主要的购物街,而这座大楼就曾是巨大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的一部分。
这家百货公司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发迹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芝加哥商业简史。
它的雏形是波特·帕尔默于1852年在国家大道上开设的一家纺织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