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大汉名相 第451章赵佗治南粤(2 / 2)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954 字 2022-01-13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自觉不久人世,任嚣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独立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侵犯的战略构想。

赵佗深表赞同,认为这不失一个固土自保的良策。

任嚣随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原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赵佗慨然受命。

面对“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倚山临海的南粤山川地势,赵佗洞悉南粤的防御要领,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南粤的攻防要势。

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赵佗立即下令,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

断绝了四条新道,分别是: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

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北部的兵要想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命道:“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wΑp

两年后,也就是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九十五年的南越国奠下了基石。

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范围“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

具体疆域为: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

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经过多年征战,高祖在北方中原,建立了大汉政权,并平定了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

随后,高祖立吴芮为长沙王,以长沙、豫章二郡及将赵佗据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等于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赵佗所有。

但众所周知了,以几乎没什么战斗力的长沙王吴芮,要想统治兵精将勇的赵佗的南粤,简直是天方夜谭。

双方就这样互相对峙,互不承认,又互不侵犯。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kanshu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