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楚汉 第298章巨鹿之战前王离在想…(1 / 2)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1682 字 2022-01-13

王离的犹豫是有原因的。

四个多月以来,王离亲率二十万大秦帝国长城军,围困巨鹿。

即使围,也没全部围住,只摆了一个围三阙一的架势。北面敞开着,任由陈余在那边收拢和调度军队,也任由城内赵王歇、张耳与诸侯的使者往来穿梭,无动于衷。

帝国的军队,就在巨鹿城南驻扎下来,遍结数营,摆出了一副只围不打的架势。

如果想攻城,别说一个城不高、池不固的巨鹿城,就是打下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城池,对于装备精良,战力恐怖的帝国精锐来说,都不在话下。

就连曾经肆虐北部边境的匈奴,一听长城军的名字,也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别说,对付赵国的这些半农民半戍卒的杂牌军了。

王离之所以犹豫不前,逡巡不进,他是在进行局势判断。

就像下围棋,不论是布局还是定式,或者中盘厮杀,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形势判断一样。

只有明确了眼下的形势,确定了局势走向,才好拍下自己的下一手棋子。

这种思维方式和选择的方法,完全是基于他祖父耳提面命的传授。

王离的祖父是大秦帝国赫赫有名的王翦大将军,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秦王嬴政曾拜其为师,后来随侍秦王左右,并为其征战。看書溂

王离的父亲是王贲上将军,大秦帝国的元勋。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王贲父子所灭。wΑp

到了王离这一代,继续继承家族的军功传统,受封武城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并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名号,东巡到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市),当时王离与其父王贲在随行之中,和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在海上参与评议秦始皇的功德。

这样一个世代显赫的军功家族,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可谓荣耀至极。

同时,自祖父王翦开始,王贲与王离受到的家庭教育,多为“功高不震主,激流擅于勇退,以及乱世中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就拿王翦来说,虽是秦事方面的老师,而且战功赫赫,在秦王问灭楚需要多少军队时,李信年轻气盛,说只需要二十万足矣。

而王翦综合考虑楚国的国力和军队情况后,实事求是地说最少需要六十万。

秦王嘲笑说王翦老了,胆怯了,于是,王翦借机说自己身体不好,告退归隐于家。

后来,李信果然战败。秦王意识到自己错了,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主持灭楚军事,并答应了王翦的六十万军队的条件。

当时,以秦国的人口情况,六十万军队,几乎是举国之兵了,一旦这六十万有个闪失,对秦国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甚至,也可能会出现拥兵自重的军事野心家,对于秦王来说,风险也是巨大的。

王翦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秦王亲自到灞桥送行出征时,王翦就向秦王请求田园豪宅,表面上讲条件,实际上,是打消秦王对他的顾虑。

后来,王翦在楚国前线,按兵不动达一年之久,如果换成赵王那样的昏君,可能早就生疑换将了,但秦王没有,继续加以信任。

而王翦在等待击败楚军项燕机会出现的同时,又先后数次派使臣回咸阳,向秦王要田园土地,显得很贪财。

旁边就有人劝王翦,不要太过分,王翦说:

“秦王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都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一个不求财、不爱利的统国大将军,打胜仗后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拥兵自立的疑惧。”

后来,王翦灭楚后,立即交出军队,解除兵权,告老还乡。

而秦王也不愧为宏图大略之主,继续信任王贲。将军队的主要领导权,交给王贲。

王贲同样不辱使命,率领帝国军队,先后灭了魏、燕、代、齐四国。kΑnshu5là

在灭这四国的战役中,王离同样也在军中,参与了整个过程,继承和学习了军旅战阵的丰富经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匈奴南下,以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北筑长城,带三十万精锐帝国军常年驻守北境。

后来,因公子扶苏劝谏,触怒始皇,同时,始皇也是想增长一些公子扶苏的军事经验,将扶苏派到北境的上地,统领这支长城军。

再后来,就是沙丘之变,始皇的遗诏被赵高和胡亥篡改,并矫诏赐死公子扶苏、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