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摆在陈平面前的也是两个问题:走,还是留?
之所以做这两个选择,倒不是因为章邯的兵至。
对于陈平来说,章邯的兵,没什么了不起的,在大梁时,陈平就和章邯间接较量过,占了上风。
现在,虽然章邯军经过近一年的征战,还有二十万之众,但在陈平眼里,那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如果魏王能听从他的建议,现在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地到处搬救兵。
如果,能在自己建言之时,开始动作,这半年时间,二十余座城池,每城募兵数千,现在也有数万人马,足可以和章邯一战。
何况自己给魏王的建言是,主动进攻,夺取秦军后方城池,这样不仅有兵有粮,还能招揽人才,扩大魏的影响。
现在,一起都为时已晚。
关键是近来,陈平难得见魏王一面,每次求见,总是推三阻四的,即使见了也不能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看来,魏王明显在冷落自己。
既然这样,陈平觉得有必要离开了。
虽然不知道魏王冷落他的原因,但陈平猜想,肯定魏王背后听信了什么谗言,所以才对自己的谋策,束之高阁。
既然这样,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己也应该找下家了。
下一个去向该去哪里?这倒让陈平颇费心思。
眼下,天下已乱,群雄并起,陈平将这些诸侯们,依次在脑海里过滤着。
赵国,有张耳、陈余背后把持,自己即使到了那里,也无用武之地,何况张陈二人,本来也是谋士出身,恐难相容。
燕国韩广,还是算了吧,偏安一隅,一介武夫,难有什么作为。
齐国的各大氏族相互争斗,每个势力对王位都虎视眈眈,虽然田儋称王,但民心未附,局势未明,也不宜前往。
陈胜的部将之中,现在除了吕臣还在抵抗,没听说有什么雄才大略之主。
楚国的项梁叔侄,倒是听说这几个月异军突起,在楚地打了几次胜仗,也曾打败过秦军。
看来,项梁叔侄也许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对象,毕竟是项燕之后,楚地有些民望,眼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平主意已定,当下留心打听项梁军的下落。得知正在薛城,当日整理一番,也不去魏王处告别,带了一些盘缠,挎上宝剑,竟出城投东而去。
陈平不辞而别,隔了一日,侍从才上报。
魏王想起他曾经所献的计策,心下不免有些遗憾。
在魏王心里,多少是认可陈平的短期和中期计画的。
但苦于军队和朝政,多要征询相国周市的意见,毕竟他这魏王也是周市力挺的,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得不顾及相国的想法。
一旦产生与周市相左的意见,魏王就要慎重考虑,不得不顾及周市的想法。这也决定了魏王,无法做出最优的决定,因为,他要考虑权力的平衡。
有时,哪怕魏王认为别人是对的,但只要与相国看法不一致,他也不能支持。
何况,周市的那些建议,看起来也确实不错,与陈平的相比,虽然缺乏长远性,但毕竟可解眼前之急。
加上立国之初,确也要顾及大臣的操守,周市所说陈平之事,听起来也确实不堪。
虽然,听到陈平离开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但现在,魏王咎没有更多的时间怅然了,因为,当务之急是如何保住魏国。
魏王咎连忙与相国周市计议,寻求御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