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楚汉 第244章 看来面相真的很…(1 / 2)

汉谋无双 结草成林 1166 字 2022-01-13

各位看官可能会纳闷,刘邦弄什么帽子?

说起这件事儿来,刘邦还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个给自己发明的帽子,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而且还给自己的帽子弄了个商标——刘氏冠。

说得白一点,就是刘邦发明的帽子。

这帽子高七寸,宽三寸,用竹皮围成帽型,乌纱罩顶,再涂上漆固型,冠顶扁而细长,戴起来既凉爽又好看。

刘邦吩咐两个手下,按照他设计的样子,到附近的大城市——薛城,找了那个知名的帽子匠师,照图纸打造了出来。

帽子做好后,自此,刘邦亭长就“刘氏冠”不离头了。

那时的冠,也就是帽子,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戴的。wΑp

平民百姓只能用巾帻(zé)包头,秦时的巾帻是黑色的,所以,秦的百姓被称为黔首,也就是黑色巾帕包头一族的意思。

而冠帽,只有各级官员才有资格戴。冠帽又分出好多种,作为区分官员们等级的标志,规定在一些场合或参加活动时,按照要求佩戴。

刘邦发明的这个“刘氏冠”,除了他自己戴以外,还被他制作了一些送人(为什么不拿来卖钱呢?),一时间,沛县上下的很多官员,都戴上了“刘氏冠”。

后来,到了高帝八年的时候,刘邦才下了道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也就是说,官不到厅级以上,不能戴。

典型的一个专利产品,而且还必须得到了一定级别,才有资格戴,可见这帽子有多牛。

可现在的刘邦,别说厅级了,连个科级干部待遇也没混上,还是一个最基层的股级亭长,好在他有自己发明的帽子,所以,泗水亭内外,经常可以看到,戴着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的刘邦。

当然了,也不能总是这样闲逛,遇到农忙的时候,刘邦也得回家去地里帮忙。

虽然刘邦干起农活来,是又慢又笨,并且也是偶而为之,但总比没人帮忙强。

又到了收麦子的季节,眼看着连续几天的响晴天,正好适合下田。

昨日吕雉托人带口信来,说地里人手不足,左邻右舍也都忙于收麦,嘱咐他如果公务不忙了,回去帮帮忙。

到了中午,刘邦忙完手里的公务,赶回村里,准备下地里收麦。

刚进家门,还没等刘邦将镰刀找出来,吕雉着急忙慌地进了门。

一见面,就对刘邦说道:“先别找镰刀了,快跟我走,我领你去见一个人。”

“见什么人?看你着急的样儿,什么人让你这么紧张?”

“哎呀,快跟我走吧,边走边说,去晚了就见不上了。”

边说,吕雉边拉着自己的丈夫,往门外就走。

刘邦只好跟在吕雉的身后,边走边听吕雉跟他讲事情的经过。

原来,刚才吕雉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地里干活。

地边走过一个老翁,在地头看了吕雉一会儿,向她讨水喝。

吕雉给他递过带的水罐,让他喝了水。

这个老翁又说有点饿,吕雉就把带的午饭拿给他吃。

吃饱喝足了,老翁对吕雉说道:

“夫人心地善良,给老夫吃喝,老夫也没什么回报你的,就给你看看相吧,就当这顿饭钱了。”

吕雉笑了笑道:“老丈不必介意,些许小事,何足挂齿,谁家还没有老人呢?”

老翁说:“老夫本以相面为生,因赶路走的急,错过了吃饭的地方,这饭钱,还是要给的。”

吕雉见他这样说,也不好推辞,就没太当回事儿的说道:

“那您就给我相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