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日,大军来到秦魏边界。
先锋官探马来报,“前面就是魏境,安邑有守军守城,是否攻取。”
王贲大手一挥道:“左军留一队负责监视城池,其余部队,绕开城池,继续东进。监视部队等大军过后,迅疾归队。”
就这样,王贲大军对沿途的城池不与纠缠,排山倒海般向东,一路直向大梁开进。
有人会问:秦军沿途不怕魏军埋伏或阻拦吗?
事实上,此时的魏国,早已与魏文侯、魏武侯的吴起时代无法相比。
自武侯之后,魏国的疆域,日渐被秦国蚕食,甚至不得不频繁割地事秦。
魏国比当年,疆域早已缩小一半以上,城池也仅剩下十几座。
魏国,专业化的军队——武卒,基本都集中在国都等主要地区。
对于超过五十人的武卒召集和调动权力,都在国君手里。kanshu五
因此,除了边关,其他城池,基本没用成建制的武卒军队。
只有在战事发起时,国君才会召集武卒,集中开赴战场。
主要边关,比如安邑这样的城池,平时也仅有不到万人的戍卒,其中大都是更卒,也就是陈平曾经服役一个月的农民临时工。
而一些内部城池,平时仅有几千人的守备队5,没有专业军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十几万强大的秦军,沿途守军,保护城池尚且不足,更遑论出击或主动进攻秦军了。
王贲恰恰是掌握了魏军的军力部署情况,所以,敢于大胆的实施中央突击,直取国都的战略。
从这一方面看,后世德军的古德里安,不顾两翼,中央快速推进,直取首都的战法,也许是借鉴王贲的战术,也未可知。
况且,随着韩国已经变成了秦国的颍川郡,魏国对于秦国,早已没有了战略意义上的纵深。
另外一方面,王贲知道,如果像以前那样,沿途逐城逐县的攻拔,不仅耗费时日,而且也会损耗仅有的兵员。
最关键的,万一在哪个城池,遇到智勇兼全的守将,耽搁下来,一旦进入冬季,战事就会成胶着状态。
那样跨年作战,不仅难度变大,也会使军心受挫。
何况,对于魏国这样垂手可得的小国,如果不能一举拿下,不仅秦王不能满意,就是父亲王翦甚至王贲本人这样的战神家族,也是无法理解和原谅的。
对于魏国而言,由于没有类似楚国那样广袤的国土,沿途城池又缺乏守军逐次抵抗,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又都集中在国都,因此,拿下国都,也就意味着战事的完结。
所以,王贲命令大军,不要顾及沿途的骚扰,狂飙突进,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一路直奔大梁。
早有细作飞报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