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乌鲁布伦沉船(1)(1 / 2)

在土耳其格里多亚角向西40英里(约合64.4公里)的乌鲁布伦海岸附近,考古学家也取得了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1984年,考古学家在该地区发现了一艘沉船,这艘沉船中汇集了大量的后青铜时代物品。这也是在地中海地区所取得的关于后青铜时代的最大考古发现。船上的货物包括乌木制品、河马牙、象牙、玻璃以及不计其数的琥珀和珠宝饰品。此外,还有青铜器、金银器、铜锭、锡锭等金属制品。可以说整艘船只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根据相关证据,考古学家认为这艘船只应该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306年,这艘船当时可能正准备从塞浦路斯出发。美国航海考古学会的考古学家从1984年到1994年一直在乌鲁布伦地区对该沉船进行水下探索。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c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c)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

在土耳其现代史上,伊兹密尔是一座英雄城,是土耳其重要的旅游城市,市区和郊外古迹众多,举世闻名的有:埃菲斯希腊古城遗址、圣母玛利亚最后的隐居地等。此外,塞尔柱古城遗址近年来已引起突厥史专家们的关注。伊兹密尔的绮丽风光每年吸引数百万外国游客到此观光度假。青山碧水映衬着棕榈树下宽阔的海滨大道,爱琴海泛起微澜,拍打着长长的海堤,凤尾、银箭等鱼类频频跃出水面,一群群海鸥飞掠于浪花之间,水天相接,景色美不胜收。伊兹密尔半岛西端的切什麦海滨和市区以南60公里处的鸟岛,均系地中海“蓝色之旅”的著名景点。

伊兹密尔古称士麦那(smyrna),为爱琴海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因风光秀美,“士麦那”在古希腊文学家卢西奥诺斯(lucionus)和古罗马雄辩家普林尼(plinius)的眼中成为美丽和光明的代名词。考古发掘表明,该城的最早定居者是希腊人,由伊奥尼亚人建立,后被爱奥尼亚人夺取。公元前1500年,伊兹密尔被赫梯帝国统治。公元前1000年,城市发展进入第一个鼎盛期,据信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定居于此。从11世纪至15世纪初,伊兹密尔饱经战争蹂躏,包括拜占庭帝国的反扑,十字军劫掠,威尼斯军队入侵,帖木尔蒙古骑兵进攻等。141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迈赫麦特·切莱比率军夺取伊兹密尔,该城被置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直至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覆灭。

接下来看看古西台的渊源,话说在西亚漫无边际的沙漠尽头,两条微微闪光的大河蜿蜒奔流其间,相交汇入大海,这就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它们就像两条生命之藤,伸展在荒凉干旱和沙漠地区,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塑造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古希腊人把这里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圣经《旧约》称作“天堂”。就在这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也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们很早就有了文字,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人类早期文字中,是发展得比较完备的一种。公元前3100年左右,人们用一种形状更简单的文字取代了绘画文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字在不同时代书写不同的语言,并传播到周围的民族。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也因此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曾经有人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就在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也促成了人们在建筑上的伟大成绩,古代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幼发拉底(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这便是西台帝国皇太后纳克尔的故乡——巴比伦古国。空中花园当然不是真的在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据说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的故乡而建。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设,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来,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文明也造就了法律的产生——公元前1750年的汉莫拉比法典。这部刻在石碑上的法典仍然原封未动的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中。石碑顶端是矗立于太阳神,同时也是公正之神沙玛什面前的国王。法典的详细内容就位于图画的下面。法律条款涵盖了,侵犯他人和财产;关于土地,贸易,费用,服务和家庭的纠纷;其中某些处罚条款以现代的标准看来都是过于苛刻的,但是整部法典则描绘了一幅井然有序的社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