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臣带兵与虏兵鏖战十余场,虽不能全胜亦没有堕了大明军威。不过此次入关的虏兵凶悍异常,短时间内难以制住,最麻烦的是他们多是骑兵行动迅捷,一时不查就让其窜进了京师,臣死罪。”
听陈新甲瞎扯了半天,一点干货都没听到,朱由检被气的不轻,于是语气不好的说道:“见恒、咱们是议军情定方略的,不是来扯闲篇的。你说的这些,对定方略有啥用?直接说这些日子的作战,你们有无摸清此次入关的虏军大致的实力,比如其中东虏八旗有多少?汉奸附庸有多少?北虏附庸又有多少?虏兵中有无重炮?”
“这、臣大致了解了一下,东虏八旗精锐不下五万、附属汉奸和北虏也大致是这个数左右,他们军中倒是没有重炮。”
“五万八旗兵?恐怕没那么多,若是有那么多,他们就不会在通州盘亘这么长时间了。算了、问你这些也是白问,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咱们就直接说如何应对北郊的敌情吧!通州那边虏军还留有人马,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做好全力攻打京城的准备,很有可能这次北边的敌军是想通过偏师攻打京师调动我军的布置,从而为窜入其它城池找战机。如此说来、咱们就不能一直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得有个万全准备。你们说,眼下到底该如何布置?”
被皇上训斥了一顿,陈新甲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次再想通过打马虎眼蒙混过关怕是有点难度,必须得拿些干活出来才行。对于敌情的判断,其实他和朱由检是一样的。从通州这些日子的对峙来看,清军没有全力决战的心思。他们打的主意应该和前几次入关差不多,把朝廷大军的主力调动到京城附近,然后就趁其它城池防守空虚的空子,窜入内地大肆抢掠。
这个战略方向很容易判断,可难就难在你明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鬼主意,可还是得按他们的节奏打。明明知道清军未必全力攻打京师,可还是得把主力往京城调。就比如这次北郊的敌情,陈新甲就知道来的敌军并不多,最多也就一两万人,可他还是得带着兵往京城跑。
“陛下、臣觉得目前当务之急是先将北边的虏军打退,臣自请带着勤王军主力在德胜门外迎敌。”
“见恒、你带着这次赶到京郊的勤王兵在朝阳门东北方向列阵。成国公、你带京营主力在北城城墙守御一定要力保城墙不出问题。等虏兵到了城外后,再做下一步布置。”
皇上这是怎么想的?为何要让勤王大军在朝阳门东北方向列阵?周延儒等不知兵的重臣们心里充满了不解。但陈新甲听了这话后,却眼前一亮。在东北角扎营,是个妙招啊!这样若是清军要攻城,勤王军就有侧击的机会。不管是他们打北城还是东城,都会很难受。
“臣这就回去带兵,赶赴朝阳门东北扎营列阵。”
“先等等,军情还没议完哪。朕说一下对目前敌情的判断,目前来说整体态势是敌强我弱、敌快我慢、敌少我多。若是把咱们的主力尽集一处,东虏并不能奈何住我们。可我们却没法这么做,守住了京城,地方府县就会空虚。加强地方府县的防守,京城安危难料。如此一来整个战局咱们会一直被动,必须得想办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不管此次北郊防御战打的如何,咱们都得为之后的战局做一些布置。朕苦思之后,想了一个方略。这个方略就是重点防守、以线切面、机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