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这边,在新瓜岛大战的过程中,海王星参考了历史沉船表,对于历史上的瓜岛战役结束的时候沉没的船,全都弄沉带走。
搞定了对这次史无前例大海战的干涉之后,海王星就返回了南洋的工业基地,开始更大规模的作弊式的快速工业建设。
白头鹰暂时退回夏威夷,脚盆鸡趁机占领了西南太平洋,然后开始准备进军土澳了。
许星辰最期待的情况已经出现,接下来就是更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开始相对短暂但是非常全面的种田发育阶段。
舰娘们也继续对整个南洋进行全面渗透,尽可能深入所有的移民聚集区,串联和发放武器装备,在合适的时间领导他们起义,为日后掌控南洋的结果,提供舆论和历史支持。
同时全力生产武器,许星辰在马来地区改造升级的工厂,以及海王星在隐蔽基地筹备的工厂,全力生产坦克、飞机、中小型民用船舶、枪支弹药、军用车辆、各种火炮等物资。
实际上这些工厂提供的数量,显然是不能满足自己的全境作战需求,也不能满足扩军计划。
但是这些工厂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舰娘提供的装备的掩饰……
所有工厂总共造了十个某件装备,投放到各地的时候就会变成了一百个。
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时代和地区,没有官方的主动登记和主持,普通人没有机会发现和统计这种数据差异。
除了这些常规装备之外,让许星辰专门关注的事情,就是军舰建造了。
许星辰想补上没有大海军时代没有大舰队的遗憾,这也是自己的干涉测试计划的一环,同时在南洋作战也必须有看得见的海军支撑,不然就太不真实了。
同时许星辰考虑到,自己很可能要在在这个世界生活到新世纪,所以这个世界的舰娘设定、游戏和战舰游戏,肯定要自己做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许星辰现在是在倒果为因,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为了以后的小游戏,而去设计和建造真实的大战舰……
只是大型军舰体型庞大,数量稀少,关键是每个都有名有姓,没办法和普通装备那样简单的浑水摸鱼,只能尽可能在当地建造。
不过舰载设备、武器,仍然可以和其他物资同步混淆,所以本地的造船工业能力,能够造船壳和安装现成装备就行了。
这样的造舰难度会比较低,造舰速度当然会远远超过正常建造方式,甚至可以跟白头鹰媲美。
只是许星辰的船坞和工人数量有限,最终造舰数量上没办法跟白头鹰比,对方现在有全世界一半的工业生产力。
只能按照脚盆鸡的思路,数量无法跟别人比拼,那就在个体质量上超过。
当然,历史上脚盆鸡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重量,而许星辰的质量,那就是真正的全方位超越了。
潜艇。
三德子在战争期间最后一型潜艇是21型,毛子在缴获的21型潜艇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出来633型潜艇,西方称为r级。
许星辰以633型潜艇为基础,再次升级优化得到新潜艇方案,命名为“鲛”型,计划至少生产16艘,以水生动物命名。
驱逐舰。
以毛子战后设计的56型驱逐舰(科特林)为基础,整体优化的同时略微放大到4200吨,主炮升级后数量增加到三座,鱼雷改成两座六连装533毫米磁性鱼雷。
最终变成莫加多尔与岛风的中间体,命名为“吴钩”型,同样计划最少生产16艘,以传统冷兵器、铠甲、器械命名。
防空护航轻巡洋舰,或者说是驱逐舰领舰。
参考白头鹰的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整体优化升级之后略微放大,安装优化过射速和对空的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同样装备两座六连装533毫米磁性鱼雷。
最终变成强化版本的亚特兰大,命名为“海豚”型,计划生产8艘以上,以各种动物哺乳命名,海陆均可。
舰队轻巡洋舰。
毛子战后设计的68bis型轻巡洋舰,西方称之为斯维尔德洛夫级,标准排水量13600吨,满载排水量16640吨。
主炮四座三联装152毫米舰炮,单管发射速度65发每分钟,副炮为6座双联100毫米舰炮,射速被18发每分钟。
许星辰对这个东西进行领整体优化。
口径提升到160毫米,设计更有效的输弹系统,把单炮管射速提升到12发每分钟,射程提升到32公里,提升最大射击仰角和射击高度,提供更强的主炮防空能力。
然后强化副炮的防空对海能力,降低轮机组的重量,提升总功率和稳定性……能优化的全都优化一遍……
最终得到的68bis和伍斯特的综合升级版,命名为“长风”型,预计建造6艘以上,以经典诗词意象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