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章生民何计乐樵苏(1 / 2)

九千岁[重生] 绣生 1787 字 2024-07-31

疙瘩瘟的贻害远比他们想象中还要严重,后续数年间仍然难恢复。因为疫病横,不少村镇成了空城。户丁锐减,小儿乎绝迹。匪患也日益严重,不少匪首甚至四处收拢流民,揭竿起义。致各战『乱』不断。片田荒废无人耕种。

人头不足,田无人耕,方赋税难收齐,国库越发空虚,户部艰难之时甚至连军队的军饷都拨不出来。军队本因为疙瘩瘟死了不少兵士,士跌,又缺衣少食发不出军饷,每每平『乱』时军心涣散,事惫懒拖沓,一场小小战事常常拖上数月都无法平息。到了后来,甚至还有将官带着手下士兵直接投向了起义军。

是后来殷承玉回宫时,虽然京师仍旧歌舞升平,但朝廷对方的掌控其实已经不如前。整个燕都陷入动『乱』中,风雨飘摇。

他为了充盈国库,才不得不想方设法从那些贪官硕鼠的荷包里掏钱。但即便如此,疙瘩瘟蔓延数年留下的疮痍,也非一时半会儿能够弭平。

直到殷承玉死前,燕都还未从场疫里完全恢复过来,与从前的繁盛不日而语。

上一世疙瘩瘟爆发之时,他尚被幽禁皇陵之中,虽侥幸逃过一劫,却也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朝廷官员的忽视,隆丰帝的放任,导致疙瘩瘟横肆虐整个北方,甚至开始往南方蔓延。此后数年间,朝廷和百姓都深受其苦。

即便后来朝廷意识到疙瘩瘟的怕,想要遏制,也已经来不及了。

如今薛恕误打误撞提早发现疙瘩瘟的源头,他必定要想办法及早遏制,绝不能再像上一世那般四处蔓延开来。

殷承玉踱了步,看向薛恕,语沉重:“紫垣真人必须尽快找到,加派人手,不惜一切价去找。若是仍然找不到……”他顿了顿,神情冷然:“……便尽量找个替品。”

他太清楚的隆丰帝的『性』情了,算他上奏陈明疙瘩瘟的危害,隆丰帝也不会重视,或者说,只要不是威胁到他的皇位,平民百姓的死活,他根本不会在意。

即便他有了先知,但若是将希望寄托在隆丰帝身上,恐怕只会重蹈上一世覆辙。

他必须将隆丰帝支开,尽快拿到监国之权。

“卫西河一已经抵达江浙,你再传信于他,让他先『摸』清楚江浙一带的粮商、『药』商、漕运等,防万一。”

若是万一山西的疙瘩瘟没能控制住,北方疫情扩散,那势必要从南方调粮调『药』支援。

殷承玉缓缓回忆从前应对瘟疫的法子,让郑多宝拿了纸笔来铺开,对薛恕道:“你再仔细与孤说一说山西的情形,不要有丝毫遗漏。”

薛恕尽量详尽将沿途所见告知他。

殷承玉提笔记下要点,却是陷入沉思。

上一世个时候,山西并未出现过疙瘩瘟。

按照卷宗记载,最早出现疫病的方在顺德府,之后河间府,名府继都有小范围的疫病出现。当时的记载甚至并未意识到那并不是寻常的疫病,而是疙瘩瘟。

但那应该是一年后的事情才对。

约在隆丰十九年二月左右,直隶各州府便继有染病之人,之后到了四五月,又遇旱灾蝗灾,名府尤为严重。饿死者不知凡。之后疙瘩瘟才借此在名府面积扩散开来,又蔓延至整个直隶,至于后来传入了京师。

上一世他回宫之时,疙瘩瘟已经爆发四五年,死人无数后,疫情已经趋于平缓。后来他曾翻阅过所有记载疙瘩瘟的卷宗追根溯源。不论是何记载,都未曾提到过山西最早出现疫病之事。

疫病一事非人力改,今生山西爆出疫病,那上一世必定也曾有过。

但上一世的方记载中并未提及隆丰十八年山西有疫病,那便只剩下一个能——山西瞒报疫病,并且在一年暂时控制住了疫病的蔓延。

山西瞒报疫病很好理解。

山西巡抚周为善已到了致仕之年,他已向隆丰帝递过致仕折子。只等今年底任期一满,便致仕荣养。若是个节骨眼上,他将山西爆发疫病之事上报,别说告老荣养,能还会因办事不力问罪。

至于控制住了疫病蔓延,殷承玉屈指轻敲桌案,觉得并未周为善本意。

倒像是周为善为了掩饰疫病,误打误撞才控制住了。

殷承玉再度提笔,将“焚烧尸”和“染病者当即处死”圈了出来。

“《诸病源候论》中说:‘人感乖戾之而生病,则病转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历年来疫病之防范方法,无非便是将染病者迁至疠所隔开,再治疗。《治疫全书》中亦有提及‘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时菜;毋拾死人衣物’,皆是为了避其邪。观山西如今情形,说明疙瘩瘟亦遵循此法。”

既然山西疫病能短暂控制,延缓到次年才在名府等爆发,说明古法依然有用。

只要控制住山西疫病的蔓延,再召集名医寻寻求治疗之法,或避免上一世那样片的爆发。

“山西之疫情必须尽快上报,方能引起重视。”殷承玉放下笔,对薛恕道:“你去安排,无论是设法让方官递折子,还是让流民闹事……只要动静够,都放手去做。”

一次,殷承玉无论如何也要从源头遏制住场疫。

薛恕拱手应是,抬眸看向他时,目光滚烫热烈。

他知道,殿下绝不会弃百姓于不顾。

殷承玉凝神思索对策时,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飘然降临鱼台的神只。他站在高处,满身清冷萧肃,当他垂眸看来时,目光比满天神佛更慈悲。

神佛不能救世人,但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