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十,朝臣们终于确定了兵部尚书一职的人选——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湖广武陵人,诗人。
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
武陵杨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年间因诖误而发配武陵充军,后代逐渐崇尚文学,追逐功名。
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
杨嗣昌步入仕途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泰昌元年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启二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天启二年五月初二日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
此时,杨嗣昌为躲避朝堂中的攻讦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到天启五年,其父杨鹤亦被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
当时,后金侵犯辽东,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天启七年九月,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
不久后,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崇祯元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
之所以他会被朝臣们推上来,就是因为他的履历干净,没有靠向任何一方势力。
在他之前,申用懋、梁廷栋、熊明遇、张凤翼等人的提名都被否决。
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东林党人有所牵扯。
历史上,原本他是崇祯十年才当上兵部尚书的。
现在得益于朝臣们的互相攻讦,他提前当上了兵部尚书。
杨嗣昌关心时局,因此在提名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朝廷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他被召入朝堂之上时,面对众臣的问答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
不仅朝臣们很满意,王晖辉也很满意。
兵部尚书一职,尘埃落定,朝臣们不再互相攻讦开始关心起大同府的战况来。
“军情急报!军情急报!”
大同府距离京城将近千里,快马加鞭也是需要时间的。
今天,耿如杞的求援到了。
“朕要御驾亲征!”
王晖辉站起身来,无比严肃的说道。
“皇上万万不可啊!皇上!”
“皇上万万不可啊!”
“皇上”
王晖辉刚说出他的想法,朝臣们立马跪了一地,只有新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没有跪下劝说。
“够了!”
王晖辉大怒,大手一挥,喝斥朝臣们安静下来。
满朝一静,王晖辉看着唯一站着的杨嗣昌眼睛一亮。
“杨爱卿,你怎么看?”王晖辉看向杨嗣昌。
“皇上,若要驰援,需要兵马,辽东虽有二十万边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者辽东事关重大,也不可能调辽东的兵马过来。”
杨嗣昌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抬头看了一眼皇上的反应。
王晖辉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杨嗣昌信心大增,不顾满朝臣子嫉恨的眼神,继续说了起来。
“若要驰援,只有京中守备,羽林禁卫可用。”
“放肆!京畿要地,事关重大,岂可轻易调兵驰援。”
“大放厥词!”
“放肆!”
“胡说八道。”
“你这新官上任,怕是被烧昏了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