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秀去韶关上学,开始韩炳麟是准备让她住校寄宿的,后来冯茂林知道了,就对父亲说。冯三爷就对韩炳麟说:“秀儿来韶关读书,不要寄宿。就做家里来,与承裕,晓慧,还有允正一起上学有伴。”
承裕与晓慧是冯茂林的一双儿子。
韩炳麟对冯三爷的要求没有提异议。有冯家照顾,他也放心女儿一个人在韶关上学。前年韩炳麟在韶关那边买了个带院落的房子。他去韶关买卖货物也就不用住客栈了。琬秀就搬回到自己家里住。知道韩家与冯家的关系,也没有人敢去多事。
韩炳麟想,以后京浩,英浩也要来韶关读书的。三姐弟住到一起相互有个照顾,他们做父母的在家也放心。请的有一位中年大嫂照看琬秀的生活。琬秀称她胡姐。是冯茂林妻子家族的一个媳妇。人本分老实。给琬秀洗衣做饭打扫房子。说是中年,其实也就比琬秀长了五六岁。她男人就在四海做工。乡下人成亲早,有两个孩子了。有时奶奶也会带孩子来城里看看爹娘,就要琬秀在家,在他们走的时候,都会给他们一些糖果糕点带回去。胡姐的婆婆对胡姐说:“遇上好人家了,好好的做。一辈子也就不愁吃喝。”
“嗯。我知道了,娘。”胡姐这样的应了婆婆。
梅香与陈玉英农闲时,都会去韶关住上几天陪陪女儿。京浩和英浩那是自然少不了的。他们很想去韶关上学。可是父亲不同意,说他们太小,等长大了些再去。
“秀儿。”搬着一卷布的韩炳麟问女儿:“这些布得多少钱?你那有哪么多的钱?”
“爹。”琬秀放下水杯也去搬布。说:“没要多少,就一百块,我到茂林叔那里借的。嘿嘿。三爷爷说爹有接班人。”
陈玉英说:“嗯,如果都像你这样我们就省心多了。”
“怎么?二浩又与人打架了?”
梅香告诉女儿:“没与人打。他俩自己给打起来了。说是切磋功夫。”
“怎么了?”琬秀平静的问。
“他俩争,天上的太阳什么时候最大。”
“京浩说孔子称为圣人,这个都不懂就不配圣人这个称号。”
“英浩说圣人不一定什么都要懂,不懂也是正常。”
“京浩说就你懂。就对英浩头上拍了一巴掌。”
“英浩回拍,你懂。”
“他们就动手了。”
“这是他们自己说的,谁也不知道他们是那个先动手的。”
“是学堂的校长叫人来请你爹去把他们带回来。他们对你爹说是切磋功夫。”
“一个下午,你爹就让他俩在院子里晒太阳,让他们看看太阳什么时候最大。”
“你爷爷,奶奶就坐到堂屋看着他们。让吴姐与李姐,隔会儿给他们送碗水。怕他俩给晒干了。”两位母亲各人一句对琬秀说着。
吴姐与李姐是家里请的佣人,她们的夫家都姓杨,一开始叫大杨嫂与二杨嫂,觉得不太顺口。就以她们的姓称姐了。
“呶。”梅香对放下一卷布的琬秀说:“看,这不是还在院子里站着吗。”
琬秀穿过铺子的边门看了过去,她看到两个弟弟低着头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
韩家在修建房子前,把隔壁这块空地给买了下来与正房一起修了个铺子加仓库的房屋。孩子们慢慢的长大,韩老爷子与老太太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年岁一年老去年。这几年来,老太太的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老爷子也是大不如前,两老天天不离不弃相互的陪着。
家里请了吴姐和李姐两个佣人,跟韩炳麟一起去韶关的那个茶工李哥,成了韩家的管家。田里,地里还有茶山他都看着,吴叔年老回家休息。每年逢年过节,韩炳麟都让李哥带点东西去看看他,有时韩炳麟去拖瓷器跑过他家,也去坐坐。前两年去逝了,韩炳麟也去吊了丧。牛和鸡一直都在他们家养着。
“娘,奶娘,爹,那我过去了。”琬秀看着两个站在那里的弟弟对父母们说。
“去吧,一会儿也要吃晚饭了。你去洗洗脸吧。你爷爷奶奶可想你了。”
“嗯。”琬秀抱着一个大纸盒笑嘻嘻的来到二浩面前。
看了一下两个弟弟,什么也没说就回到屋里去了。琬秀她知道两个弟弟是不会打架的。从三岁去了师傅那里学练功起,他俩就经常的打闹,说是切磋功夫。时常的是一身灰。这次可能是两人都失手伤到对方有点重,让父亲体罚了。
京浩和英浩低头站在那里,他俩的手相互碰了一下。意思是说:“姐回来了,我们有救了。”
琬秀进到屋来,看到韩老爷子与老太太从厨房出来。
她一边放下手上的大纸盒子一边喊:“爷爷,奶奶,我回来了。”
“哦,秀儿回来了呀。”韩老爷子与老太太去厨房看看,他二老看天色也晚了,去看看饭好了没有。
老太太紧步的走到琬秀跟前说:“秀儿,快去对你爹说说,让你俩弟弟快点歇了吧,都一个下午了。”说着老太太泪水就上眼了。老太太心疼孙子呀。
琬秀扶老太太坐下说:“奶奶您坐着。我这就去让二浩他们歇着去。”
“嗯。快去,快去。”老太太一边坐下一边念叨:“就你那个狠心爹,二浩切磋点功夫,还要罚站了。又不是打外面人,罚孩子让别人看。自己打自己回来教教不就是了。还要罚站了。真是的。回头,你说一下你儿子。”老太太又对身边的韩老爷子说。
这十多年来,南昌的老大和老二,连封信都没有来过,就别说回来看望二老了。现在韩炳麟与他们一家人过的好好,二老也就当他们没有生养过南昌那两个儿子。他二老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琬秀走到两个弟弟面前。乐呵呵的弯下腰去,抬起头来看着两个弟弟说:“二浩,两位浩少爷,请抬起头来。”听姐这一说,他俩把头低的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