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怒欲斩手足(1 / 2)

大晋衣冠 河淌里人 1756 字 2021-08-09

庾爰之逃跑,阮将军失去了这顶遮天大伞,为保住小命和前程,他临时投到义军阵营,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入城的桓温,意图改换门庭。

桓温按照事先的承诺,对他并未治罪,只是降了职务,掉过来成为袁乔的副将。

按说,这样的安排给足了他的面子,可是,昔日的下属成为今天的上司,哪能咽的下这口气。

为此,他心怀怨愤,常常暗中聚会,约请一些同道中人,散步谣言,诋毁桓温,抨击州政,酒后感慨连篇,追忆当初的风光。

按理说,这些只是牢骚之语,诽谤之罪,诫勉惩罚即可,罪不至死。再者,在荆州大势既定之下,这帮人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但桓冲获悉此事之后,却并不这么想。

桓冲以为,这些人埋在军中,就是隐患,在战场就能倒戈;这些人躲在衙里,就是毒瘤,随时都能被人收买而易帜。

他没有大哥那样的仁慈,自己的首要职责和刘言川一样,就是不遗余力确保桓温的安全。

这既是自小对哥哥呵护疼爱自己的回报,也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之间的朴素情感,更有对大哥多年坎坷生涯的心痛。

还有,他对桓温未来的期许,对桓家未来的梦想!

无论如何,大哥不能有一丁点闪失,哪怕自己出事!

跟踪、盯梢、抓捕,这一切,他并未向桓温禀报,因为一旦告知,桓温很有可能从轻发落。

这一点,桓冲清楚得很,大哥虽在战场上杀人无数,但平素却非常宽容,包括对数次迫害他的王家,还有罄竹难书的庾家。

临来荆州之前,自己和言川都苦口婆心,痛陈利害,劝桓温要冷起来,狠起来。

一味的宽容大度并不能换得对方的感念,尤其是对穷凶极恶的敌手,如褚家这样的,否则只会换来更大的更多的迫害。

桓温似乎听了进去,也改变了一些,包括后来在当阳对那些县兵的当场诛杀,还传首荆州境内。

但对于这些罪不至死之人,桓温绝不忍心痛下杀手,至少目前,桓温还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冰冷无情。

那就只有自己代劳了!

阮某等人反抗不过,束手就擒,大刑之下,桓冲又按图索骥,将他们招供出的同道中人全部缉拿。

可怕的是,其中居然还牵扯到玄武营的几十名卫兵!

桓冲不敢掉以轻心,亲自出马,组织人手,连夜鏖战,逐一鉴别,将玄武营中每个人的来历身份细细梳理,审慎核查了一遍。

但凡稍有一点可疑的,就坚决清理出去,宁枉勿纵。

当桓温在当阳杀人之时,桓冲将这二百多人押至校军场,历数罪状,明正典刑,而且是让玄武营的卫兵亲自动手,砍头示众,一个不留!

恰好桓温又去长坂坡一带寻访遗迹,了解民情,三日未归。桓冲借此时机,全部审查完毕。

最后剩下的千人之中,大都是随袁乔起事之人,他们中很多曾经在北伐时受过桓温的救命之恩,还有就是对当初白袍英雄的崇拜钦佩,从而成为桓温忠实坚定的拥趸。

这一招,彻底清除了庾家留下的余孽,肃清了荆州的军营和衙署,震慑了城内意志摇摆之人,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次杀戮却是发生在桓温入城之后,更是在桓温作出了宽大处理的承诺之后。

桓温失信于人,必须要拿桓冲开刀,给荆州军民一个交代。

秋意渐浓,芷岸终于完成了一桩心事,放下手中的针线,它不仅能挡风御寒,还可以带着自己浓浓的暖意!

行者多病驻少粮,万里返乡未至乡。

乱鬓呻吟长城下,哪堪秋气入金疮。

“娘,你刚刚在吟诵什么,是首诗吗?听起来挺悲怆的。”

“没什么,娘胡诌呢!”

丕儿冷不丁进来,芷岸躲避不及,慌忙将手中的东西藏了起来。

“丕儿,娘问你,上次你说圣上发怒了,后来如何了?”

“后来没有下文了,太后拒绝给荆州拨付钱粮,圣上也没辙。据说为此事,圣上和太后还吵了起来。娘,你问这干什么?”

“没啥,娘在想,你姑父在荆州肯定缺衣少食,已经入秋了,娘想给他寄些金银首饰之类的,以作军资。”

司马丕笑道:“娘,姑父乃一州刺史,他怎会忍饥受寒?再说了,你这点东西能值几个钱?”

“虽然不值钱,也是娘的一片心意,让他知道千里之外,还有我们母子俩记挂他,让他疲惫苍凉的内心稍许得以宽慰。”

“娘,我懂了,这是给姑父打气鼓劲,孩儿也有些积蓄,一道寄过去吧。”

母子俩翻箱倒柜,忙碌了起来,结果令人大失所望!

甭说金块,就连银钱也寥寥无几!

芷岸这时才后悔,当初成帝多次要给她赏赐,自己都婉拒了,钱到用时方恨少。

好在身为皇帝的身边人,金簪、玉钗、黄金耳珰寻觅了不少,丕儿倒是有些金块,芷岸将其仔细分装,放入一只木匣子。

趁司马丕没注意,她又向匣子里悄悄塞进去一件物什,外面又用布帛包扎结实。

收拾停当,芷岸突然又胡思乱想,觉得不妥,解开布帛,想把那件物什拿出来。刚解开,又踌躇不定,给系上了。

“娘,你这解来解去的,是忘了什么东西?”

“没有!”

芷岸支吾道:“娘是想看看这些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