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寥落古学宫(2 / 2)

大晋衣冠 河淌里人 1744 字 2021-08-09

桓温心想此时是午课时分,正该是高声朗抑或诵辩经析义的场面。

“尊驾,你来晚了?”

“来晚了?难道应该是晨时,午后学子就散了?”

一个学子摇摇头,落寞的说道:“我是说尊驾应该早几年过来,那时学宫初建蔚为壮观,现在每况愈下,如果尊驾再晚两年过来,学宫怕是已经关张了。”

“这是为何?朝廷耗费巨资修建这学宫,为的是培养人才,为朝廷选贤,为何要关张?”

桓冲凑上前,不解的询问。

“培养人才不假,为朝廷选贤就难说了。左右现在无事,就给尊驾来说一说。”

年轻的学子睡意被搅扰,索性为难得一见的游客说道说道。

学宫培养学子,至少要三年之期,朝廷还提供食宿,也选拔了一些佼佼之才任用,但总归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子还得通过中正品评举荐,否则吏部曹根本不予任用。

说来说去,还是绕不开九品中正制的坎!

而大小中正皆为世家大族任命,他们当然是倾向豪门子弟和大族之人,但他们的子弟却很少到学宫来。

他们对儒学不感兴趣,却专门吟诵一些楚辞离骚和庄子,饶是那样,照样可以选拔为官。

桓温诧异了:“哦,是这样!”

儒学的学宫竟然成为玄学进身之阶的摇篮,真是奇哉怪也,难怪二弟桓秘苦读多年,一直入不了中正的法眼。

这些离经叛道的传闻桓温经常听说,他不以为意,如今亲眼见到,而且发生在自己的家人身上,他还是被深深惊到了。

“可不是嘛!”学子继续诉苦。

不少寒门子弟辛苦求学,几年下来却只好卷起铺盖回乡,当然也有一些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学子,无奈之下投笔从戎,挣些军功聊以谋生。

特别是近几年,朝廷几次和北方开战,新政大受影响,朝廷资金捉襟见肘,一年比一年少,不少学子还要出去佣工谋生,以此为学宫攒点银钱,减轻些负担。

照此下去,这学宫还有谁来?再过几年,不就形同虚设关张了事了么!

桓温气愤道:“难道就没有学子前往丹阳尹衙门或者到尚书台诉讼此事?”

“咳!民不与官斗,再说了,自王丞相荣升为太傅后,学宫就一蹶不振,个中原因一目了然,告到哪个衙门都没有用。”

另一个学子叹道:“算了,我等穷书生还是不要妄议朝政,一会还要去学宫外代客断字,写点家书,就恕不奉陪了,你们自便。”

学子们拿起笔墨,怏怏离去。

桓冲问道:“大哥,这俩学子之意,莫非就是说庾国舅执掌尚书台后,才发生这些怪事?”

北地的烽火,余波竟然影响到千里之外的学宫,很多事情不亲眼目睹,真的很难联系到一起。

桓温紧皱眉头,惘然怅叹。

夫子庙乃是王老太傅新政中的重要举措,初衷是倡导“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为朝廷培养经国治世之才。

原本是利国便民之壮举,想不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们的朝堂之争竟然波及到这巍巍学宫,连累到莘莘学子,长期以往,他们对朝廷哪还有信心?

桓冲深有同感,庆幸他自己选择了马上争锋。

看宫内与墙外,一边是车水马龙,一边是门可罗雀,两下相较,就窥出其中端倪了,真是令人扼腕长叹。

“你们怎么会在这里,叫我俩好找。走走走,学宫有什么好看的,真没劲。来,快来尝尝吧,还热着呢。”

南康让晴儿把怀中满满的果脯还有手提的炙鹅全拿出来,各色美味,散发着诱人的美味。

南康是新妇,正是郎情妾意的缠绵时节,她亲自动手,剥好一块大果肉塞到桓温口中,娇声娇气的问道:“好不好吃?”

“好吃,好吃!”

桓温咧开嘴巴,其实果脯酸得要命。

南康以为真的好吃,又剥了一块更大的,塞了过来。

桓温连连后退,摆摆手说道:“你辛苦了,自个吃吧,我口中还没吃完呢。”

“走吧,我们去秦淮河边吧,那有一个里弄叫秋娘里,最最热闹了。”

南康兴冲冲的提议,桓温一点心思也没有,听那个里弄的名字,就不是个正经的地方。

南康催促道:“等一会天黑,秦淮灯会开始了,那才叫热闹呢。要赶紧去,再晚的话,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了。要不这样,我们俩先去占个位置,你们快一点哦。”

说完,主仆二人一溜烟不见了。

兄弟二人志不在此,无奈也只好信步向河畔方向走去。

果不其然,不一会,身旁不少青年男女纷纷擦肩而过,他们步履匆匆,似乎是要赶一场宏大的盛宴。

这些人大概都是常客,路上常常碰到熟人,不停的招手示意。

“三妹,快走,来不及了。”

“二姐,再跑也赶不上了,这次王谢子弟元宵论辩吸引了很多人,早就没有位置了。唉,多想亲眼目睹乌衣年少的飘逸风采,可惜来晚了一步,遗憾!”

乌衣年少?

王谢子弟?

玄学论辩?

桓温加快了脚步,倒不是他对玄学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为何王谢子弟这股玄风在京师刮得这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