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遗简沉滓起(2 / 2)

大晋衣冠 河淌里人 1703 字 2021-08-09

陶侃也言道:“臣赞同温刺史之言,祖约依靠其兄长之余荫,在北方尚有应和之声。加之,在大晋为官几年,深知我朝虚实,臣愿率兵北上,以安陛下之心!”

成帝满意的点点头,两人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两位爱卿之言甚合朕意,攘外必先安内,然而强邻在侧,如鲠在喉。万一赵人以此为由兴兵,我大晋疲敝之师,枵囊之粮何以应对?”

郗鉴出班奏道:“陛下莫忧,据报,赵王石勒乘苏祖叛乱,我无暇北顾之机,已调集重兵开赴长安,准备给匈奴最后的致命一击。此时,以石勒之智谋,断不敢与我大晋开战。”

王导见亲家发声,连忙附和。

“老臣明白郗鉴大人之意,此时若攻打祖约,赵人绝不会横加干涉。另外,还可派兵进入徐州,增加兵力,将来一旦双方不和,徐州可以更好的牵制赵人。”

成帝看看太后,颔首同意。

“既然众爱卿一致认可庾太守的奏表,那就商议一下,何人领兵?如何用兵?”

王导不愿让陶侃领兵,否则不知何时才能卷包回荆州,于是抢先进言了。

“老臣举荐郗刺史领兵,一则其与祖约在北方打过交道,不似臣等对祖约蒙昧不清;二则徐州距离寿州最近,拿下寿州可谓顺风顺水,占尽地利人和。”

“还是老丞相思虑周祥!爱卿可愿领兵?可否有破敌良策?”

成帝直视着郗鉴,目露期待之色,希望得到肯定答复。

其实,年少的成帝尚且不知,王导如此用意还有第三条理由。

祖约已为惊弓之鸟,笼中之兽,此战之功必唾手可得,宁可让亲家拿去,绝不能让陶侃抢去,防止其居功做大。

而且,今后,自己设计让陶侃温峤回驻地,还要让郗鉴支持和配合,现在先送他一份大礼。

郗鉴见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内心非常感动,连忙跪下谢恩,称愿意领兵以解朝廷之忧。

成帝非常兴奋,当询问准备如何部署时,郗鉴提出了两个人名,掀起了狂涛巨澜!

成帝惊问道:“祖约的司马,苏峻的文书?”

“正是!臣听说此二人熟知叛军底细,寿州司马为图活命,交代了祖约勾结赵人的细节。而青州文书掌握不少机密,但因伤势严重,未及详加审问,能否请陶盟主将他们移交给臣,以参详战事?”

青州文书!

还掌握苏峻机密!

王导闻言,不啻于一声惊雷,眼角的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一下!

他想起苏峻曾对自己说过的几个字——遗简之情!

字字如针,针针戳在心上。

自己的那封遗信,随着苏峻等人之死已无人知晓,如果这个文书也知情,被陶侃审问泄露出来,自己就是有一万张嘴也无法圆谎。

到那时,自己或许会因此而身败名裂,下场只会比庾亮更惨。

绝不能留下这万分之一的隐患,以免功亏一篑!

王导脑筋急转,苦思对策。

陶侃开口了:“陛下,确有此事。当时因战事紧急,仓促将俘虏集中关押起来,没来得及甄别审问。臣回到大帐,马上吩咐下去,尽快查明此二人身份,移交徐州。”

王导方才紧张的神情,在抽搐的那一瞬间,迅速又恢复平静。

这不仅是多年驰骋官场的本能,更是因为从余光中,发现有人在盯着他。

纵使自己掩饰的功夫炉火纯青,还是被对方捕捉到了,而这个人就是陶侃,眼下最为棘手之人!

怎么办,马上就要移交了,移交之前,陶侃兴许会严加审问的,那个文书一旦交代出殷羡的那封信,恐怕就糟了。

虽然此前,他已经想好了,最坏的结果就是那封信落到朝廷手中,自己已经找好了替罪羊,但是,还没到最坏的结果,自己怎么就慌乱了?

哦,刻意写那封信的时候,之所以笃定,是因为自己已经人走茶凉,失去了权柄,什么都无所谓了。而现在,重登高位,患得患失,所以惊慌!

又一想,青州文书未必知情,知情了也未必说出那封信,说出来了自己也有理由,实在不行有替罪羊。王导一路盘算,怎么着也扯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毕竟做贼心虚,他记得,苏峻当时在北城门截住他和成帝时,曾在皇帝面前提及过遗简之情,当时很多人都听到了!

皇帝有没有听进去?他会怎么想?

不行,为防万一,必须要除掉文书,找谁去下手呢?王导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老爷,是让他到府上吗?”

“糊涂!千万不能到府上,以免被人发现。他虽然平叛有功,毕竟出身叛军,与我只能有公事上的往来,绝不能让别人发现私下里还在交通。”

王导告诫管家,想了想,说道:“今晚二更天,秦淮大街桃叶渡茶楼,你去订个雅间,让他乔装打扮,在那里等我。”

下朝后,王导并未回府,而是吩咐管家去约请一个人。

只有这个人才可能知道那个文书的真实身份!

也只有这个人此时期盼着被自己当刀使唤,当棋子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