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马车露马脚(1 / 2)

大晋衣冠 河淌里人 1739 字 2021-08-09

桓温之所以要亲自出击,直指芒砀山上的山匪,是因为大垂耳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对山匪打劫的一批怪异的货物!

那日,郗鉴说完庾亮新政之后,众人纷纷侧目,摇头不再理会,理会也无济于事。

随后,大垂耳便报告他十几天前外出游骑时看到的一幕。

同样也是十几辆大马车,在芒砀山西北十几里外遭遇伏击,骑马护送的人勉强抵挡一阵子,见山匪越来越多,且轻生忘死,大有人为财死的狠劲,只好带伤逃走。

而押车的民夫没有这么幸运,稍有反抗就被乱刀猛砍,跪地投降则被掳掠上山。

等大垂耳赶到时,地上只有血肉残躯,马车已被转移了。

桓温根据他的描述,在纸上演示一遍,发现这支商队不同寻常。从马蹄印上看,每辆车有两匹马并驾拉着,结合车辙前后距离,说明车身并不宽大。

按常理,车上的货物应该不多。但从车辙深浅来看,货物却又非常沉重,绝非一般的商旅物品。

铁器的可能性很大!桓温详察之下,得出这个惊悚的结论。

如果真是铁器,无非是刀枪剑戟硬弓羽箭之类的,那么它从哪里来,要运到哪里去?

不管在赵地还是晋地,对铁器的管制都极为严格,就像战马一样,寻常商旅绝对不敢冒着性命危险,在光天化日之下贩卖兵器。

桓温自小养成的谨慎,在这些年的峥嵘岁月中,越发谨小慎微,凡事都会朝坏处想。

综合种种因素,最坏的可能就是,这些兵器从赵地来,收货人是扼守淮河的寿州刺史祖约,然后祖约再派出官军大摇大摆送往南方!

因为,赵人不可能贩卖兵器给大晋朝廷。

芒砀山在赵人境内,但紧靠徐州边界,南边就是淮北,这一大片区域鱼龙混杂,各方势力交织,处于三不管地带。

毋庸置疑,一定又是芒砀山那支山匪所为,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头,何时在赵人境内的深山里站稳了脚跟。

他们屡屡犯事,梁郡太守为何不派兵围剿?

或者是因为,赵人如果清剿,万一不慎,就会有越境之嫌。而今赵人还在全力进攻西面的匈奴老巢长安,无力两线作战,不会这么快就和大晋撕破脸皮。

再者,那一带人少车稀,农耕不兴,属于不毛之地,梁郡太守估计暂时也懒得搭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赵人攻下长安腾出手来之后,势必会将重心转移此处,彻底攻占淮河以北的地盘,他们一定不会容忍这支武装的存在。

郗鉴也一直没有将这帮山匪放在心上。

这帮人敢打劫兵器,实力不容小觑,能否在迟早爆发的南北大战前了解他们的底细,想办法能为徐州所用,或者至少可以在战时遥相呼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带着这两个大胆的想法,桓温主动请缨,带着沈劲等人,扮作商贩,行进到这里,诱山匪上钩!

“队主,好像没什么动静啊?”大垂耳策马追上前问道。

“别东张西望的,有人已经瞄上咱了。”

桓温凭着警觉和过人的目力,看到右侧的山坡上,有身影在林木间穿梭。

“通知兄弟们,按计划行事。”

大垂耳接令,对着油毡布低吼几声,然后返回阵后布置。

大伙手按兵器,随时准备截住突然杀下来的山匪,沈劲第一次有此遭遇,心情兴奋而紧张。

可是让大伙失望的是,慢悠悠走出三四里地,对方迟迟没有动静,别说下山来抢,脑袋都不再露一下。

此时,桓温心里也没了底,只好实施备用方案,对着身后,举了举马鞭。

“掌柜的,有贼人,快走!”突然,大垂耳高呼一声。

桓温手一挥,后面响起十几声鞭子,商队开始加速,向南奔跑。再回头一看,后面几里外,果然来了一个马队,皆身着黑衣,也是山匪打扮,哇啦哇啦乱叫一通。

“咣咣”两声,落在后面的两辆马车,车轮撞到石头,侧翻过来,油毡布包裹的车厢里滚落出几袋大麻包。

车夫此时保命要紧,全然不顾货物,砍断绳索,丢掉车子,骑着马跑了,那叫一个敏捷。

黑衣人撵着桓温装扮的商队,紧追不放,一路向南奔去,不一会没了影子。

这时,西边的山脚下,从林中窜出来四个人,向那几个麻包狂奔过来。

“兄弟们,咱捡了个大便宜,都是上好的布料。”

“我这包也是,这下可好了,回山上给当家那相好的缝件新衣裳。”

“哥几个,你们真没出息,车厢里肯定还有宝贝,快,帮我把这死沉死沉的油毡布掀开。”

几个山匪放下麻包,一人抓住一角,急吼吼移开油毡,期待着里面能有让他们亮瞎眼的金灿灿白花花的宝贝。

果然没令他们失望,白花花的光芒亮瞎了眼。

不过不是银子,而是阳光照在钢刀上发射的光芒!

“诸位好汉,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和气!”一个三十来岁身材结实的汉子不慌不忙,刀锋架在脖子上还能这样沉着,是个十足的亡命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