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锋从磨砺出(2 / 2)

大晋衣冠 河淌里人 1610 字 2021-08-09

杜艾看桓温表情慌乱,明白了怎么回事。“贤侄,你不跟我们一起走?”

“我要去徐州,你们俩去吧。我和爹娘都讲过,他们欢迎你们过去。”桓温一直把他们送到长江金陵渡口,才心里落地。

“早点回来!”木兰在身后大声呼喊。

马背上,桓温转身挥挥手。这一声叮嘱,来得踏实。

兵不在多,以治为胜。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与之安,与之危,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校军场上,万名新卒列成整齐的方阵,阵中及四周每个角落都有亲历过战阵厮杀的健卒巡视。阵前,郗鉴一身戎装,亲自操练。

幸运的是,赵人攻下河南三郡,并未立即挥兵南下染指徐州,趁此难得的间隙,郗鉴抓紧时间操练。他还把桓温带在身旁,不离左右,兑现他传授兵法的承诺。

“记下了吗?”

“记下了。”桓温答道,还在咀嚼着以治为胜的道理。

芜湖一战,徐州阵亡万余悍卒,明帝亲口答应要拨两万新卒作为补充,可惜至今为止,庾亮只给一万人。

这样算来,徐州战力还不如平叛前,要是赵人来攻,困难不小呀。提起庾亮,郗鉴稍有不满。

月余以来,桓温除了自己苦练之外,每日都跟在郗鉴身旁,潜移默化,领会着治军之道。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除了操演新卒,让其短时间内能形成战力,郗鉴也不忘老勇之军的演练。

“桓温,你来看,这阵前的一万人,大都是跟着我固守徐州十年以上之人。初始之时,只需挑出其中百余佼佼者,悉心锤炼,委以官职,增其钱粮,然后让他们每人分练百人。

如此这般,既能激励先进,奖劝三军,也能为主将分担压力,两全其美。”

“这些军卒,要么为人子,要么为人父,他们都有家人牵挂,何人不畏死?但乱世中加入行伍,就必须要面对死伤。军士甘于效死,才是将者之使命,也是国事之维系。”

郗鉴说得滔滔不绝,桓温听得如痴如醉。

“为将者,如何能让麾下视死忽如归,不外乎两条。要么以恩结士心,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使其乐战,乐死。

要么如商鞅变法,以功劝士心,对战死者加其爵列,厚其父母妻子,使其敢战,敢死。”

郗鉴言传身教,桓温耳濡目染。两个月下来,自己制作的小册子上记得密密麻麻,既有用兵之道,也有自己的感悟体会。

剩下的,就是润物无声,慢慢领会消化。当然,最好能有机会亲自尝试。

他也清楚,这样的机会实在渺茫。自己还是个游骑,距离为将者还早着呢。而且,自己能不能为将,心里可没这个底。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郗愔躲在后堂,听见父亲匆匆的脚步声,赶紧拿起书本,摇头晃脑的吟诵。

郗鉴听到书声朗朗,心里的火气消了一半。这些日子,桓温跟在身后勤学苦练,而身为校尉寄予厚望的儿子不见踪影,他从校军场回来,气呼呼的就要准备斥责一番。

再仔细一听,既非治军之道,也不是治世之道,而是老庄之学,火腾地冲上来:

“大争之世,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国破家残,大丈夫理当投笔从戎,报效家国。你倒好,夫惟不争,无为而治,这些玄学能平了王敦,能吓退赵人吗?”

父亲难得发这么大火气,郗愔不敢敷衍当作耳旁风,于是恭身肃立,可左手还在轻轻摇着。

“这么冷的天,你摇的是哪门子扇子!”

郗愔这才发现,附庸风雅的羽毛扇子还留在手中,赶紧扔在地上。身后的桓温竭力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

“侄儿年少,资历浅,恐怕难以胜任,还请伯伯三思。”

“你不要过谦,我信得过你。朝廷扩编中军,遴选人才,徐州推荐了一批人,朱军头就在其中。你正好接替他,给你配足三十人,好好调教他们。现在你就是他们的主将,看看最近所学你能否融会贯通。”

“我一定力争学以致用,不枉伯伯信赖。”

桓温鼓足信心,也想实践一下郗鉴所教的兵法。

“时乱出将才,若想成为精钢,就必须历尽千锤百炼,懂吗?”

桓温郑重的点点头,他知道,郗鉴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如果能有所成,今后这空间一定会更大更恢弘。

腊月刚至,举国上下将要喜迎平叛后第一个新年之时,建康却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