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1980年的高考(2 / 2)

为什么要拍?因为拍卷的老师他肯定也是文人啊!开头就获得了印象分了。

接着,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说“名师出高徒”这种事,必须两个因素都完备才可能成立。一是师父教导有方,知道怎么能教好你;二是作徒弟的自己得勤快努力,不能懒惰。

不具备这两点因素,“名师出高徒”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接下来,他开始对论点进行论证。他用达芬奇的老师教达芬奇作画的例子,论证了师父教导有方。达芬奇的老师也是名画家。

然后又以自己为例子,说当年自己学那啥啥;师父教的很不错,可是自己耐不住枯燥反复,所以没坚持下来、不学了。

孔捷最后也不得不感叹,这位作者的套路很深。马屁拍的了无痕迹,却能让做决断的人非常舒服。

用来论证论点的两个论据合在一起,隐晦地表明了一个没有说出来的论点:学生不成材,那不是老师教的不好;完全是学生自己不勤奋、不争气。

难怪这篇作文能成为高考史上的第一个满分作文呢,判卷老师可不是专业判卷的,这只是他们的临时工作。这个工作结束了,他们也是一样照样教学生的。

试问哪个老师会不喜欢那个隐晦的论点呢?

虽然孔捷觉得这样拍马屁有那么一点点羞耻,但他很快就把这点羞耻感抛到九宵云外去了。

他写的作文,也是完全按这个路子来的。只不过把用词用句,以及事例给换掉了。整篇作文一气呵成,中间豪无阻滞感。

仔细检查了一遍作文,丝毫没有错别字、用语不通什么的。于是孔捷就十分豪爽地直接交卷了,这一举动直接引起了同考场考生的侧目。大家都想这小子不会是自觉没希望,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吧?

第二场科目,数学。数学考试的科目是分文理科的,孔捷考的自然是文科。

第一部分是解答题,头一道小题就是一道8分的分数数式化简题。内容无误,没有难度。

很快的,又是一气呵成,把数学卷子全部写完了。检查无误,交卷。

接下来的两天里,孔捷陆续考完了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几科。这些基本上都有标准答案的科目,孔捷考的手拿把掐。

倒是80年的英语考试,有点特异。这个时候的英语考试,其实还不是像以后的必考科目,有点附加科目的意思。

而且这一科目的考试,这个时候叫外语。外语并不是只有英语一科,共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这六种语言可供你选择考,在报志愿时就选择好考哪一各外语。

不过大多数人,选择的不是英语就是俄语,甚至考俄语的人还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