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一定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谓“庸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的古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此时,苏州城内张士诚的统治已经稳固下来,沈万三也成了苏州城商界货真价实的领袖人物。但他不满足在张士诚的护翼下只在苏州发展,所以,从应天回到苏州的沈万三开始琢磨着如何向外发展。
他看看眼前的地图:北面有朱元璋,西面有徐寿辉,南面有投降了元朝的方国珍,而东面是茫茫的大海。此时的沈万三还没想着通番,所以,他把目光落在了北面、西面和南面。
想想上次到苏北,运去的粮食让元军征用的事,沈万三就来气。如今战火到处蔓延,到外面做生意不见得能逮到什么甜头,除非有强有力的靠山。所以沈万三再次把目光锁定在朱元璋占领的应天。
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遍地都是兵匪,物资运输,人员来往,都极具危险,弄好不就会人财两空。但转念一想,自己既然能从周庄把生意做到苏州,为什么就不能把生意从苏州做到应天呢?根据地是一块儿一块儿打下来的。苏州市场已经稳稳地握在了自己手中,接下来就应该打出去,把自己的沈记商号的牌子打到应天去。
于是,沈万三决定到应天立足开店,他到应天不是贪图分一杯羹,他要在应天商界也干出一番名气来。他要让苏州和应天形成犄角之势,为自己做天下人的生意打好牢固的基础。
不过,他现在身在苏州,这么明目张胆地去应天开分号,张士诚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呢?毕竟,应天是朱元璋的地盘,他和朱元璋水火不相容,自己贸然去应天经商会不会落个通敌的罪名呢?如果他向对付范盛一样对付自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说自己身为商人以逐利为最终目的,但也得注意这些问题。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苏州城里是张士诚说了算。所以沈万三决定前去打声招呼,以免以后发生不快的事情。
张士诚除了身体胖了一圈外,没什么大的变化,倒是他的王宫又装饰了一番显得更加富丽堂皇,还有就是他身边又多了几个佳丽。他每天沉醉在这种糜烂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如果没有张士德在外面张罗着,真不敢想他的这个大周王朝还能支撑几天。
沈万三为自己能和朱元璋结交,上双保险而暗暗庆幸。因为这种不思进取的义军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的。
“诚王别来无恙,沈某前来叨扰了。”
“沈老板客气啦,最近在哪里发财啊?”
“沈某不敢欺瞒诚王,准备到应天开几家分店。”
一提到应天,张士诚就想到了朱元璋,所以他的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了。
“和那个放牛郎有什么买卖好做?难道苏州放不下你沈万三吗?”
“诚王息怒,沈某的全部家当都在苏州啊,苏州是沈某的根据地,之所以去应天发展,只是为了给诚王赚取更多的赋税和财富。”
听沈万三这么一说,张士诚的脸色变了过来,他知道不能和沈万三的关系闹得太僵,这个苏州商界的领袖人物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用的。
“这还算个理由,你去应天开分店,本王管不着,你毕竟是商人,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钻。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不要吃里扒外。”
沈万三心里有底了,他可以放心地去应天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了。
为了消除张士诚的顾虑,也为了不给朱元璋添麻烦。沈万三到应天后没有去找自己的把兄弟朱元璋帮忙。而是悄悄地在应天最繁华的秦淮河畔花大价钱盘购了一家丝绸店和几家杂物店,沈记商号应天分号正式揭牌。应天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昔日的放牛娃朱元璋在这六朝古都布满了眼线,“苏州沈记商号应天分号”这样的一系列店铺的出现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朱元璋纳闷了,谁这么大胆,来到我的地盘做这么大的生意,竟然不和我打声招呼,太没礼貌了。
朱元璋本打算派兵教训一下这个不懂规矩的商人,可他想亲眼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难道他有三头六臂不成,竟然敢在我的地盘如此嚣张。于是,他带着卫队来到了挂着沈记商号牌子的丝绸店。他正想发威,可当看到店主是沈万三时,乐了。
“原来是沈兄,来我的地头怎么也不打声招呼,老弟好为你接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