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不仅靠无人能比的胆识,还有就是谨慎行事。他在决定做下一单生意时,都要详细考察一下市场,争取把风险规避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次海外大生意也不例外,他决定先下南洋探探行情,再做决定是否通蕃搞外贸。毕竟曼苏罗的一家之言也不见得可以全信。
这个世界,眼见的都不见得是事实,更别说道听途说了。所以,沈万三要搞到海外消费对象的定位、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第一手资料,才能在以后南洋经商中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曼苏罗此次来中国的目的,主要是想运些丝绸瓷器等物回南洋贩卖,没想到赶上朝廷海禁,他不想就这么空手而归,听说沈万三有意坐他的船到南洋“旅游”一番,自然万分欢喜。因为他终于可以回家了,而且他也相信沈万三此行绝对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旅游”一番。果然,沈万三提出了在船上装些丝绸瓷器等物。这些东西都在海禁的范围之内,既然沈万三能装,自己也可以装。结果,曼苏罗的大船装满了丝绸瓷器等物等待出海。
接下来就看沈万三的本事了。
我们知道,张士诚虽然归顺了元朝廷,但苏州还是他说了算,上次沈万三冒着危险替张士德向朱元璋求情,虽然没有保住张士德的命,但好歹也是拔刀相助。所以,当沈万三提出放行曼苏罗大船的请求后,张士诚二话没说就盖章放行,而且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还派兵护送出海,可谓是尽心尽力。
江边,沈万三一干人等悄悄地举行了出海的祭祀仪式。曼苏罗的几条大船组成的船队便出海了。
第一次出海的沈万三,心中有些忐忑。但曼苏罗他们说,这样出海已经好多次了,没什么可怕的。又见张士诚派来的弟兄个个虎背熊腰,刀枪剑戟在身,有的甚至配有发射火药的火炮,心中便坦然了许多。
当时,元灭南宋以后,有一股反元的势力转到了海上。马背上打天下的蒙古军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但对大海却无可奈何。这是元朝廷多次实行海禁政策的一个原因。但这些反元的帮会在海上或是据岛而守,或是亦商亦盗。元朝廷拿他们没办法,而海上贸易又是元朝廷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海禁后又不得不开放。后来干脆放手不管了,毕竟不能因为海上的反元势力而断了自己的财路,这是很不划算的。
总的来看,元朝统治者重征服,轻管理,实行“重农商轻赋税”的政策,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的政策比唐宋更加宽松。所以,沈万三能这么顺利出海,和元朝这种比较宽松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否则他的面子再大,这几条大船也很难起航出海的。
刚到大海上时,沈万三还有些新鲜的感觉,觉得很刺激,心胸被辽阔的海面和碧蓝的天空荡涤着,说不出的舒服。可是过了些日子,每天睁眼闭眼都是水天茫茫的情景,心里就有些厌烦起来。幸好他还不晕船,否则在海上简直就是活受罪。
整日被海水包围的沈万三已经快忘记时日了,在他眼中除了白天就是黑夜。就这样,在煎熬中度日,终于看到了一个海岛。
如同在沙漠里发现了绿洲一样,等船靠岸后,沈万三赶紧下了船,等脚踩在了陆地上,他长出一口气,有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家的感觉。
南洋的这些小国对中国的丝绸、瓷器果然十分青睐,他们都出大价钱抢购,一匹10两的丝绸,在南洋卖到了100两。瓷器也不逊色,所卖的价格让沈万三咂舌。
“怎么样?沈老板,想不到会以这个价出手吧?”
“奇迹,真是奇迹,能赚得这样的利润,冒险是值得的。”
沈万三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也许他可以从此一举成为天下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