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大树底下难乘凉(1 / 2)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享受着绝对的尊严。沈万三也完美地实现了财富的“三级跳”,数钱数到手软,成为“福布斯富豪榜”的绝对主角。但江湖传言:谁上榜,谁落马。据说有富豪为了不上榜,出高价买通“富豪”榜调查人员,把自己的大名排除在外。但沈万三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钱不是坏事,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会使自己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

沈万三梦想着借助朱元璋的势力,为自己在全国的生意更上一层楼加一道保险,所以,他必须要千方百计地讨好这位新帝王。

本来天下的财富不能说是某个人的,谁都有权力赚取。赚钱没有错,所以沈万三高呼“我要赚钱,我要做大买卖”。但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大富商人却不讨统治者的喜欢,因为历代王朝的统治基础是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户。他们为王朝提供粮食、税赋、劳力和兵员等等,是国家运转和安定的基石。这样的自耕农户越多,王朝就越稳定。虽然官府允许自耕农通过辛勤劳动成为地主,但官府不愿意自耕农通过放高利贷、经商、海外贸易等非农手段成为势力强大的富豪。统治者只有把钱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如今,沈万三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了朱元璋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注定他要经历一番磨难。虽然沈万三阅人无数、经历过大风浪,且富可敌国,但他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了。

在元朝末期,官府自顾不暇,沈万三刻意保持与官府的良好关系。他帮元朝往北方运送粮草,也支持过割据苏州的张士诚政权,沈万三算是讨得了一张护身符。如今在大明朝,他还能吃得开吗?

其实,从朱元璋把那一枚铜钱还给沈万三的那一刻起,就酝酿着要向这些江南富户们下手了。只有把这些富户们的钱财都装进自己的腰包,他才能睡个安稳觉。

因为朱元璋一直对富人缺乏好感。一方面是他早年的坎坷经历,作乞丐、当和尚,遭遇过不少富人的白眼;另一方面是小农出身的他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一个绝大部分由小农组成的社会,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个静态社会。而富户们作为地主,会破坏小农社会,使小农们失去土地,从而破坏静态社会;富户们作为商人,商业的流动性对静态社会的威胁显而易见。总而言之,朱元璋认为财富如果掌握在别人手中就是有罪的。

遇上这么一个统治者,手握巨额财富的沈万三,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但他却还想故伎重演,像傍张士诚一样,借朱元璋这棵大树乘凉。热脸贴了冷屁股,这样显然就有些可笑了。

再看朱元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会在意沈万三曾经在他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更不会在意曾经和沈万三的兄弟情谊。心狠手辣这是朱元璋作为一个政客的特征,别说沈万三,就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只要他认为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就会毫不留情地下手。

朱元璋本想直接把沈万三抓了,判他个无期徒刑或直接砍了,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沈万三的财富装进自己的口袋了,但这个强盗逻辑马上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自古以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只有施行仁政,做个仁义的君主,才能稳定王朝的统治。再说,皇上刚刚登基不久,国家财政匮乏,还需要像沈万三这样的巨富相助。皇上不仅不能贸然动他们,还要和他们搞好关系。”

“啰嗦,整个天下都是我的,还要惧怕手握几个臭钱的商人不可?”

“事情不简单啊,据说,沈万三的商业网络遍布全国,不只在苏州有商号,应天也有他的分号,而且西至陕甘,南至两广、福建,北至大都、山西,都有他的分号。他还在江南开设收购蚕茧,缫丝、织绸的产业,收购特产并进行加工制造。沈万三的财产遍布全国,皇上抓沈万三容易,可要完全控制他的财富就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