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弃演员梦 英语奔前程(2 / 2)

有志者事竟成。就在全国统考前两个星期,大喜临门,陈崧苼接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同学们特羡慕崧苼。就在他们铆足劲过统考关,心里七上八下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崧苼却拿着袁叔梅姨给的票,去看裘盛戎和高盛麟两位先生难得的联合演出去了。《盗御马》《连环套》《盗双钩》,俗称“盗连盗”。珠联璧合,这叫过瘾。散了戏,袁叔梅姨带着崧苼吃夜宵。梅姨一再祝贺崧苼金榜得中。可袁叔却不无遗憾地说:“外语学院得了个好学生,梨园行可少了个好铜锤花脸!”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没有这么高兴过了。母亲做主就在家里,大家好好高兴高兴。家里人都聚齐了,舅姥姥和母亲炒的家常菜,母亲特意拿出瓶味美思红酒。可是,父亲只吃了半碗饭,滴酒未沾,托辞有些累,默默走进里屋。

九月初开学。崧苼带着铺盖来到外语学院,一进门就惊呆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崧苼完全呆了,傻了。

一个多月过去了,学校里的气氛让人喘不过气来。到了周末,崧苼紧忙骑车赶回家。可是到了家,气氛同样紧张,喘不过气来。夜深人静,父亲走进崧苼的小屋。

“孩子,今年你多大了?”

“十八了。”

“我呢?”

“爸,我们不是刚给您过了六十大寿吗?”

“你妈呢?”

“五十了。”

“你长大了,要照顾好你妈。”

“我知道。”

“你还不知道。来,跟我来。”

来到父亲书房。父亲从抽屉里拿出块砚台,走到放古董的储藏室。从高木柜的抽屉里取出砚台盒,把砚台放进去,然后又把盒子放回抽屉,上了锁。

“记住我把砚台锁在这儿。从今往后,我用不着了。”

崧苼回屋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1957年10月,就在陈崧苼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后两个多月,陈怀臻被打成“右派”,据说陈怀臻所在的地区还缺少个有名望的“右派”。如果早两个月发生此事,陈崧苼就休想上大学了。

在外院,陈崧苼一个人躲在图书馆和宿舍勤奋攻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所有大学生每年都要去农村干至少两个月的体力劳动。崧苼所在年级的劳动基地是京西百多里的安家庄。主要农活儿是上荒山挖鱼鳞坑,种植板栗。和不喜欢、不习惯体力劳动的同学比,幼时在陈家大院后菜园常干农活儿的崧苼却如鱼得水。抡起镐头,他一天挖的鱼鳞坑是一般同学的两三倍。一个人上山单干,崧苼可逮着了他的一片天地,美得不得了。

清晨,把玉米饼、咸菜、一大壶水装进背包,背着镐头,迎着初升太阳爬上山。爬得越高,人越少。蓝天,白云,野花,再加上清凉山风,挖起坑来,那叫爽。玉米饼就咸菜,那叫香。边吃,边背几段英文,哼两口京戏,那叫美。望着招来的许多喜鹊和小鸟儿,这简直就是他的天堂。

背包里,崧苼总是带上铅笔和笔记本。干累了歇息,他总是用英文写信,给父母,给玉英,都是没有发出去的信。再有就是低声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奥赛罗》和《马丁·伊登》的片段。

1958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几乎同时到来。安家庄队部通知要举办庆祝联欢晚会。村支书特意找到了陈崧苼。

“小陈,听说你大戏唱得不错,联欢会上给大家唱一段。”

崧苼吃了一惊,“我们英语系书记同意吗?”

“我是安家庄书记,在这儿我说了算。”

“有谁会拉胡琴吗?”

“没有,清唱。唱啥,你定。”

那天晚上,崧苼惶惶不安。饱吹饿唱,过节聚餐会上,他瞪着香喷喷的炖肉,愣是不敢下筷子。打麦场上临时搭起了戏台,全庄二百多人加上一百多同学坐得满满的。戏台上方挂了好多盏煤气灯,闪亮闪亮。大家先唱国歌,接着是合唱、舞蹈、相声、民歌。接下来,是陈崧苼的京剧清唱《铡美案》。一句高亢有力的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迎来了震耳欲聋的喝彩。后面是一句一个好。热烈掌声中,崧苼硬是下不了台,又加唱了一段。掌声和叫好声回荡在崇山峻岭中,震撼着崧苼的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演出结束后,村支书招呼崧苼去他的住处。围坐在院里石桌周围的十来个老乡招呼崧苼坐在村支书旁边。石桌上摆满当地土特产和白酒。

“孩子,知道你在聚餐会上吃得不多。来,再找补找补。”村支书给崧苼倒满了一大茶杯白酒。

“我可喝不了这么多。”

“凭你的个头儿,凭你的嗓子,你一准能喝。来,来一大口!”

崧苼眼泪都快下来了。这么多年,有谁给他鼓过掌?除了父亲,有谁给他倒过酒?他紧忙站起身,端着酒杯向村支书和大家回敬,一口干!

村支书感慨地说:“多少年了,我们没有听过这么好的清唱。小陈,真有你的!”

“您太过奖了。是安家庄,是您给了我这机会。”

村支书摇了摇头说:“我没醉,清醒着呢!孩子,你知道全庄人为什么都给为你鼓掌?”

“为什么?”

“你在山上挖鱼鳞坑,着实用气力。啃窝头时还背书写功课。”

崧苼暗暗一惊。咋?都看见了?

“还有哩,你嗓门儿好,唱得好。可还有个缘由。”

全都静了下来。

“因为你唱的是老包,敢铡皇上女婿的包拯!”

大家连连点头。

村支书举起大酒杯,一干而净。大家和崧苼也都举起酒杯一干而净。

山野菜吃得香,家酿的白酒喝得爽。更让崧苼无限感动的是他还有知音人,还有说大实话的知心人。回到家里,崧苼向父母详详细细地述说了这段经历。感动得年迈体弱的父亲不知说什么好。晚饭时,母亲特意打开那瓶父亲六十大寿时没喝的味美思红酒。父子二人连连举杯,不沾酒的母亲也喝了一杯。崧苼心里隐隐约约感到,父亲从绝望中又觉出了一线生机。其实,他何尝不是呢!

每年都去安家庄,每年崧苼的学业都有长进,每年都有新感受,每年都有新收获。崧苼学习更努力,更发奋,也更有收获。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知道只有好好学英文才有出路的陈崧苼炼就了准确的发音,过硬的语法,广泛的词汇,突出的听力。崧苼一再说,不是“练成的”,是“炼成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炼的练,只是普通一般的练。有了炼的练,才是刻骨铭心的练!”

陈崧苼对他“炼就”的学习英文四大要素做了归纳:

学英文必须:

发音又准又美,语法又实又清,词汇又泛又专

发音准不准,就是脸美不美——先入为主

语法实不实,就是人诚不诚——文品高低

词汇专不专,就是心实不实——受用长远

对于英文的听,说,写,读,陈崧苼的归纳是:

听“首要”

说“服人”

写“见功”

读“上进”

以上要点,陈崧苼不敢说都做到了。但是,就凭“炼”出来的这些本领,他想都想不到日后在国内他能:在西安韩森寨,受命办速成英文班,编写教材,讲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全是他一个人,六个月后,五十多位学员竟都通过了毕业考试;在机械工业部,他服从分配,钻研铸造专业,凭借他的英文和钻研,他翻译了美国铸造协会出版的《铸件缺陷分析》等著作,在全国铸造学会论坛上,他发表了《试论我国铸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长篇论文,还当选为北京铸造学会理事;业余时间,他翻译出版了著名科幻作家威尔士的《摩若博士岛》和其他国外名家作品,还合作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外国文学译丛”。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国内没有学位制度情况下,他就凭着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证书和五年学习的分数单,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陈崧苼更是想不到,1981年他带着200美元一个人去了美国,靠着他的英文和本事,竟能拼搏出他都想象不到的成果。

放弃演员梦,英语奔前程。没有当年对演员梦的放弃,也就没有如今收获的前程。如今,陈崧苼已经77岁,自觉还是个壮年。他还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