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美第一家(2 / 2)

“外汇券。”

“哦,就是去友谊商店买特殊特价商品的外汇券,小条还能买油、买粮食哪!”

“要不是美国同事说,我还不知道。”

“这么厚,多少?”

“五千块。”

“我们用不了,你留着用吧。”

“我留着干什么?你们也要为出国做准备了。”

“真的要出国了?”

“你和大卫、晓雷的绿卡很快就能办下来。”

“这么快?我们局里领导还动员我入党,要提拔我哪。”

“啊?”

“我和局长说了,我不够条件。”

崧苼早就知道玉英在轻工部二轻局干得很出色,又是女工程师,早就是提拔对象。

“你们出国手续没问题吧?”

“没问题,现在出去的多了。就是不放心咱爸。”

“说得是。要不早接你们出去了。”

玉英说了老人情况,一直说到半夜。崧苼稍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天刚蒙蒙亮,还是老规矩,崧苼下楼买来豆浆油条。自己没顾得吃,和玉英直奔东四前炒面胡同。进了门,走到那间小南屋,老人还没起床。

床上被窝里一声微弱招呼,“来啦。”

“不光是我,您看谁来了?”

老人转过身,拉开灯,没看清楚。

老人慢慢坐起身,使劲睁开眼,“这是谁呀?”

崧苼赶紧向前一步,“爸、爸,是我,崧苼。”

“谁?”

“我,崧苼,从美国看您来了。”

“崧苼!”不知哪儿来的劲,老人撩开被窝要下床。

崧苼一把扶住老人。灯光下,老人老了许多,瘦了不少。

“真是崧苼吗?”

“是我,我来看您来了。”

“快,快扶我起来。”

崧苼扶着亲爸,玉英拧干温手巾给老人擦脸,擦手,又端来水杯漱口。

“怎么回来了?”

“出差。爸,您看。”崧苼展开一张《人民日报》,“我们合资公司都上报了。这消息是我写的。”

“你把爸都说糊涂了。”玉英盛上豆浆,端来糖油饼油条,“边吃边说吧。”

崧苼紧忙向父亲说明自己弃文从商,在美国汽车公司一直忙于和北汽谈合资,昨天刚刚在人民大会堂签约。老人一个字、一句话地细听。又拿起放大镜,贴着报纸一个字、一个字细细看。父亲白内障手术后一度挺好,可因为过度思念老伴儿,流泪揉眼太多,造成视网膜脱落,两眼几乎失明。惊奇的是原来一头白发竟然变黑了。

玉英又给换了碗热豆浆,“爸,先吃吧。吃完了再说话。”

“俩孙子没来?”

“今天星期五,上课去了。”

“好孙子。去北大医院看病上楼,大卫背着我,晓雷扶着我。住院手术,他们买笑话书,在病房地上铺凉席陪着我,给我念笑话。代代相传,咱们陈家有后了。”第一次见到老人灿烂的笑容。

“玉英都跟我说了。应该的,他们是替我尽孝。”

“还有玉英,好媳妇,比亲闺女还亲。”

“那是我应该的。”

也许是高兴,老人喝了一大碗豆浆,吃了半个糖油饼。老人抬头又仔细看了看崧苼。

“壮了,结实了。我看,你这条路走得对。”

“都是您鼓励我。”

“你都四十多了。就算熬出个博士,人就老了。趁正在当年,苦干上几春,兴许就能闯出条正路来。”

“我觉得不拿个博士,怪可惜的。”玉英插话。

“那只是个名分。如今干的可是实事,实实在在的大事。不说千载难逢,也是一世难求。”

父亲就是父亲。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重如千钧。崧苼茅塞大开,残余的那点遗憾顿时烟消云散。

“再说,不是博士,照样做学问。远的不说,咱家的几位师尊挚友,齐白石先生、沈尹默先生、老舍先生,都是大家,可都不是博士。只要不放弃,你的文学底子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

父亲就是父亲。短短几句话,醍醐灌顶,崧苼茅塞更开。正是父亲最后那句话,促使崧苼在花甲之年,弃商从文,又回归了文学。

“听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说的,我记一辈子,做一辈子。”

老人双眼陡然亮了起来。

“爸,和哥哥姐妹们都说好了,晚上一起吃团圆饭。您说去哪儿?”

“哪儿都成,你们定吧。”

“哎,我们来接您。”

“爸,我给您带来个小收录机。都调好了,一按钮,您就能听广播。”

“好、好。在家能待几天?”

“事情太多,明天就随团回美国了。”

“大事不能耽误。去看你妈了吗?”

“先来看您,这就去八宝山看我妈。”

“好、好。”声音低沉,有些嘶哑。

“跟你妈说,我想她,离不开她。没多久,我就找她去。”

一片静寂。崧苼拿起白毛巾,自己擦擦眼,递给老父亲。还是那块白毛巾,有些泛黄的白毛巾,沾满热泪的白毛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