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袁谭大军的败走,青州总算是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众人尽皆欢喜,同时也对在孙权孔融治下更加有信心,以不到两万的军队抵挡五万大军而自身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堪比大胜。现在的人们,多是从中原战乱逃来的流民,所以百姓无不心思安定和平,对战乱深恶痛绝。见青州不主动挑起战乱,也不畏惧战乱,所以青州无疑是百姓们最心生向往的圣地。经过这次防御战,也使得中原各地百姓,流民都慢慢向青州迁徙。
就在百姓安定,春暖花开之时,孙权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锦衣卫找到了华佗,并将他带到了青州来。孙权高兴不已,这个年代最缺的就是人才啊,在普遍寿命不高的时代,若是能有这些神医帮忙延续江东众人10年寿命,则世界局势必将大为改观。
孙权收到消息后,亲自出城迎接,只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头,身材挺拔,目光炯炯有神,后面跟着个背着药箱的书童。在锦衣卫的带领下徐徐赶来。
孙权经锦衣卫介绍后互相寒暄了一番,便请华佗入府一叙。华佗入府后,急于知道那化脓之法,便开口问道:“不知公子是什么方法将伤口处理的如此完美?在下特来讨教一二。”
孙权拱拱手说道:“神医严重了,讨教不敢当,小子不过是在炼酒过程中,发现高浓度的酒精可以杀菌消毒,便用在处理伤口上,没想到效果奇佳。但是对医术却知之甚少,不及神医万一。此次邀请神医,便想招揽神医为百姓看病。”
华佗沉思良久说"非是吾不愿留下,只是我这里病人众多,我若离开,他们求医无门,老夫实在于心不忍啊。”
神医果然有大慈大悲之心,让他离开老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病患们怎么办。"神医先别拒绝,晚生先问神医几个问题。第一,那么多病患,你能救治几个?"
"这个,老夫一天下来,大概能诊治一百来人吧。”
别以为一百多人不多,事实上这已经相当惊人了。1百多人是什么概念?假如平均5分钟诊治一人,一个小时才12人,一天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10小时,才120人。更何况,中医的诊疗,望、闻、问、切,很是耗费时间,加上开药方,5分钟,还真不一定够。加上有些病患是需要针灸、推拿、拔火罐、接骨等费时费力的特殊疗法的。所以一天一百多人,可见华佗平时有多辛劳。
"那么晚生想请问神医,这一百来人相对于外面求医之人所占几何?神医夙兴夜寐救治这些人,对于这么多病患能起到多少作用?"孙权接着问道。
"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也。”华佗愣了一下,无可奈何道。是啊,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华佗再厉害,神医也好,医圣也罢,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一个人能救治多少人?相对于千万个病患来说,能起多大作用?
"不知神医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使得生病的人都得到救治呢?"嗯,这个......。”华佗捻须思考了片刻,接着道:“若天下太平,大小军阀不再征战不休,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民,没有那么多流民,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疠疫流行。如此一来,病患数量将大大减少,老夫自然就能救治得及。可恨这乱世,可恨那些军阀,弄得民不聊生。”"呃......。”孙权也被说愣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华佗会这样回答,明明问他医疗体制问题,他竟然扯到政治问题。还大发一通悲天悯人的感想。不过华佗这样说也不算很离题,人们的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生物学问题,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他这番回答表明,他的思想高度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临床医生范畴,懂得从社会角度去考虑健康问题。这种理念其实很先进,医学界其实是一直到了近现代才确立了这样的理论。近代中国有两位牛人和他一样在思想上超了脱临床范畴,转而关注社会问题,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国父孙忠山。鲁迅认为当医生能治疗人们上的痛苦,却无法治疗思想上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试图以自己一支笔改变人们的精神。国父孙忠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权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
所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即使相隔将近2千年,有些思想上的东西还是有共同点的。不过如此一来,孙权就不好回答了。想了一会,孙权道:“此天下大势如此,非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然我家父王和吾均以仁政为民,曾立志拯救天下万民,想必假以时日,必能解万民于倒悬,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着战乱之苦。"
"我倒是想到个办法,可以救治更多病患。"孙权说道。
"什么办法?就是那个锦衣卫说的什么医院?"
"没错,就是医院。"
"哼,那什么劳什子医院,还不是为达官贵人服务,与平民百姓何干!"华佗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