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1 / 2)

一、《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乾》卦内容的诸家易说(续)

3.附录:

(1)附《周易·乾》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格式

通过笔者对《周易》一书考证,已知《周易》一书原创结构既不是以《周易》一书里的名称做为繇题的春秋文本格式(由《左传》一书记载对《周易》一书的引用和筮例称谓而恢复出春秋时期所不同于今本《周易》格式的以《周易》名称做每繇题称谓的文本),更不是战国末期进一步篡改为"数字"卦爻格式文本。又通过《左传》一书的卦例(《归藏》或《连山》,及考古上发现的《归藏》所用卦符号和名称。反证出《周易》原创文本内容格式(见笔考的另著《周易大发现》对《周易》历史上出现不同文本的考证)。

①《周易·乾》原创文本

(说明:原创《周易》每篇文章前有一个“六联体”符号以括号代替,这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写法在《周易》成书时期应是“一”与“∧”的写法,既与其传承时的早期符号写法不同,也与今天所传承的今本《周易》所谓的卦画符号写法不同。)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②《周易·乾》春秋文本

(说明:《周易》春秋文本是“繇题”结构形式编排《周易》每篇内容的。把《周易》每篇内容分割成题目辞和六个繇辞,题目辞前有原初每篇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做排序,而分割为六句繇辞前又用了《周易》的所用符号和名称做“繇题”,是通过每篇里的那个“六联体”符号初划变化而得出另一个“六联体”符号做“繇题”,并以此类推出六个“六联体”符号做每篇里的六个“繇题”。因打不出此符号,故用括号代替。)

“()乾:元亨利贞。

()姤:潜龙勿用。

()同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小畜:或跃,在渊,无咎。

()大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夬:亢龙有悔。

()坤:见群龙无首,吉。”

③今本《周易·乾》内容格式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2)附《周易·乾》原创文章译解

《周易》一书是产生于西周后期的一部曾借用前人创立的记事序数(商代已经使用)“六十四画符号”(被后人不断篡改用之和称之的六十四卦画)为题序而编写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为君子(周天子血统的诸侯、贵族)们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书。按现代哲学分类,应属政治哲学书。

《周易》原创文本本是文章格式,所用早在商代已经产生的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用作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所以笔者恢复《周易》原创文本形式,而去掉后来进一步篡改《周易》而增添进去的“六·九”爻题卜筮格式来译《周易》一书。

现将原创《周易》六十四篇政治哲学文章的第一篇文章原文及译解附下,我们看看《乾》文到底说的是什么,与《周易集解》所引用的诸家说法出入有多大。

(《周易》六十四篇里的每篇文首有一个以"六联体"的“画符号”做为每篇的排序号,因打不出此“画符号”,故用一个空()代替,以下均同)

(原文)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

“一、(君子)应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即开始通达,有利,前途光明。

潜伏时期的龙,还不到升腾的时机,不可随意妄动。龙崭露了头角,有利造就伟大人物。君子终日努力不懈地进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这样去做,不断地磨练自己,就没有害咎。龙能升腾起来,又能潜回渊里,没有害咎。龙升腾到天空上,有利于造就伟大的人物。龙飞升到过高之处,将有悔恨。出现了群龙,都不争当首领,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解说)

《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从内容来看,是讲述君子之道。即君子为政之道。《周易》里的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诸侯,大夫,即统治者)。西周时期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即政治概念,是不同于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概念。后封建时期里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即符合封建帝王社会里道德标准的人,都可配称君子。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是个道德概念。

《周易》第一篇为《乾》,经考证已知六十四画符号是早已产生,是早于《周易》一书之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了。六十四画符号不是《周易》一书里原创。《周易》时期的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衍生出八卦卦学内容。即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演变成蓍筮工具。《周易》一书所用六十四画符号,只是一种当做序数符号而已。如《周易·乾》里的符号“”,应看做序号一,或第一而已。那么《周易》里的名称是否与《周易》一书同时产生的?一些学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是后人根据内容抽出来的。名称是后来加上去的,认为古人写文章一般是没有篇名的,如《论语》、《庄子》等书。笔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周易》每篇中的“画符号”后面跟着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就是每一篇文章的思想中心,是与内容是个提纲挈领的关系。后人把那第一个字(或两个字)另抽出来当篇名,也是对的。如这第一篇《乾》(早期应为“健”),就是《周易》第一篇名称。但后来演变称为“乾卦”,这是《周易》被巫史篡改成卦爻结构形式的缘故。现在我们应改正其称法,应称《周易》“乾篇”或“乾文”,而不能称其“卦”。称卦是巫史把《周易》改变成卦爻形式后的称法。人们习惯称《周易》内容为卦爻辞。又认为那些“卦爻辞”是通过卦象(即卦画符号取象)而填进去的爻辞,又是用来卜筮(算卦)的。这都是“象数易学”上的说法。不过现代却有权威学者认为《周易》是胡乱堆砌的占卜辞。也因为对《周易》一书的注释,至今都没有解释出逻辑性,系统性。无论古人注释,或是今人注释《周易》,总是支离破碎的。这主要是受传统的象数卦学的影响,被引向了歧路。读不出《周易》的逻辑性,完整思想体系,就认为《周易》是堆砌的占卜辞。笔者认为《周易》每篇的内容与“画符号”没有内在的关系。《周易》每篇都有逻辑性,即都围绕着一个命题展开的论述。

《周易》一书出现后,流落到王室贵族的史巫手中,见《周易》一书里所用那套符号,由此衍生出符号卜筮工具,一并把《周易》篡改成了占筮书。后来做《易传》者,受其象数占筮的影响,以八卦取象,阴阳,爻位来解释《周易》。再后来的帝制里更不用说了,以经解经(以《易经》里《易传》经意去解释今本《周易》的经文)成为《易经》经学的范式,“易学”已是变味的东西。若按所谓的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取象来解释《周易》里的文辞,是解释不通的,若硬是按卦画符号的取象,阴阳爻位去解释《周易》,只能是牵强附会。正如“乾”名称被变成八卦卦学的专有名称后,“乾卦”取象的事物逐步增多。《说卦》里已将“乾卦”取象为“马”,“天”,“父”,“首,”“君”,“王”,“玉”,“金”,“老马”,“冰”,“木果”等。而《说卦》里还真没有将“乾卦”取象为“龙”与“君子”。《周易·乾》篇内容里出现的龙是用来比喻事理的。以龙来比喻君子处世为政之道。在八卦卦学上的“乾卦”是没有“龙”与“君子”的取象。“八卦”筮术与《周易》本不是一回事。《周易》一书产生的早,而八卦卜筮术产生的晚。到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如《说卦》)才完成八卦筮术的理论。如阴阳爻位,“六九”,“四象”之说,是把《周易》一再改造成卦爻结构后,才产生的说法。本身“八卦”是从“六十四画符号”中派生出来的东西,后人却用派生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周易》。

《周易·乾》篇是为君子讲述的为政之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不过写作的手法采取的是一种比喻象征的手法,用龙来寓意君子为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

《周易》每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着一个政治道理。如这“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为政而论述,不过是借龙来做比喻。《周易》一书的说理方式,多是运用比喻或经验之谈来寓意政治道理,所比喻的政治重心是君子治国安邦之道。故《周易》一书用近代以来的哲学上的分类,应属政治哲学。

《周易》第一篇的篇名是“乾”,题目内容是“元亨利贞”。篇名和题目内容构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题。“乾元亨利贞”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是“君子应自强不息,就通达顺利的发展下去。”《周易》里的“乾”并未表述或象征为“天”,从“君子终日乾乾”(帛书为“君子终日键键。”),这“乾”(或“键”)是指自强不息或努力进取之意。即君子应具备一种精神。“贞”也不能看做是贞卜,这里的“贞”与甲骨卜辞上的“贞”其意是有区别的。甲骨卜辞上的“贞”是向卜史问卜的人,即称“贞人”。“贞人”多是代王去问卜的官。“贞”的初意有着对未来事情,或未知事情的问询之意。故《周易》一书里的“贞”不是问卜的意思,而是“未来,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时期,语词还不发达,字的借意是惯例。《周易》里“贞”是指对未来,前景趋势的看法。

“乾元亨利贞”,就是指“君子自强不息,就开始亨通,并有利于向前发展”。《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应如何的自强不息及进取所展开的为政处事上的道理。

儒学的源头在《周易》。《乾》篇的内容,已体现了儒家圆润处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顾后,又别锋芒毕露。如后儒学上倡导的“中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