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发现了《周易》文本
第一章:今天我们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或称卦爻格式《周易》),是个被篡改过的文本
第二节:今本《周易》早期的几种版本
今天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是一种“卦爻”结构形式。那么,从考古发现上,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种文本的《周易》,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版本。
1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历史上曾将今本《周易》刻在石碑上,这是东汉的事情。现在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周易》与“易传”是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这本是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刻的,不过却是东汉熹平四年倡仪的,所以称熹平石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了汉代熹平石经残石,后经于右任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建国后入藏西安碑林,也称为“汉喜平石经《周易》”。经研究者言,残石至不规则形状,高约33厘米,宽6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二十七行,共二百六十四字。刻《文言》和《说卦》;背面二十一行。共一百九十一字,刻《家人》至《归妹》,两面共计四百五十字,均为隶书。残石上保留的《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在通行本《周易》基本相同。此残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残石上的《周易》拓片,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通过拓片来看,东汉熹平石经上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即是“卦爻”式的《周易》文本内容,这只是个版本的不同而已。通过熹平石经上的今本《周易》残卦内容来看,我们发现,熹平石经上所刻的今本《周易》与汉朝以后传承的今本《周易》有一些区别。熹平石经上今本《周易》里的卦画符号上还没有出现“卦象”(也称“卦德”)内容,即没有出现“x上x下”的称谓。而汉以后传承的今本《周易》文本里每卦的卦画符号旁都附上了“卦象”,如“乾上乾下”的称谓出现了。
如魏王弼《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明释智旭《周易禅解》、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等皆是有“卦德”的称法。这是其一;其二,熹平石经上刻的今本《周易》,还没有把“十翼”里的《彖》文、《象》文与今本《周易》每卦内容混编在一起。而汉以后凡对今本《周易》的解释著作,均是将“十翼”(又称《易传》)内容与今本《周易》混编在一起,一同进行解释,是把今本《周易》里的六十四卦与“十翼”内容作为《易》经的整体了。而我们看到“熹平石经”上的今本《周易》残卦内容,原本与“十翼”是分开刻的。
由此便知,《周易》在汉朝时期就是一种“卦爻”的结构形式,与我们今天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文本,只是版本不同而已。这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是在东汉时代,从今本《周易》的版本来说,算是今本《周易》最早的一种版本了。
那么,还有比刻在石头上更早的今本《周易》版本么?确实有,还有把今本《周易》抄写在帛上的一种版本,下面我们来看帛书《周易》的内容。
2写在丝帛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现在学界里称的“帛书周易”,是1973年考古界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考古发现写在丝帛上的《周易》。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出土的不单单是“帛书周易”,还有“帛书易传”(非传世本“易传”)。
“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的出土,是一次重要的文献发现。特别是“帛书易传”里的一些文章,不见于传世“易传”,这对于研究《周易》,无疑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帛书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而在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块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由此断定墓主人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因“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避汉高祖刘邦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学者认为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抄写的时间应在刘邦称帝期间与刘盈即位之前,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4年间。就是说“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是西汉初期的抄本了,而这个时间是远远比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早了。
(下面所看到的就是西汉初期抄写在帛上的《周易》一些内容图片)(因图片无法上传,故略)
通过“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的内容及其结构形式比较,除出现的一些借字外,两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六·九”卦爻式《周易》。
如“帛书《周易》”里的《乾》卦内容及结构形式是这样的:
“键:元享,利贞。初九:浸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九四:或在渊,无咎。九五:龙在天,利见大人。尚九:抗龙有悔。迵九:见群龙无首,吉。”
而汉后今本《周易》里的《乾》卦内容若去掉揉进去的“易传”文,其内容及结构形式与“帛书”内容及形式是一样的。
当然、除一些借字外,而两者的卦画符号的两种基础符号写法稍有不同。汉石经上的《周易》卦符号就是有这两种“—”与“--”基础符号构成的“六联体”,现在的传世本《周易》里的卦符号,都是有这两种基础符号组成的“六联体”符号。而帛书《周易》里的两个基础符号写法是“—”与“┛∟”。
我们还从帛书《周易》图片上看到,帛书《周易》每卦的卦符号也未附上“卦象”称谓,更不用说,帛书《周易》也没有与“十翼”内容混编在一起。当然帛书“易传”内容,那时还没有“十翼”之内容,自然也没有“十翼”这名称。帛书“易传”里的内容与后来(即今天传承下来的)“十翼”里的内容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在西汉初期“易传”的内容还没有编篡定型。
我们还从有关对帛书“易传”的研究文章中知道,帛书“易传”的内容与传世“易传”有着重大的不同。帛书“易传”里的《系辞》,只是传世《系辞》的一大部分内容,而其它是属帛书“易传”佚书。即《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而帛书“易传”里却没有传世《易传》里的《彖》、《象》、《文言》;也没有传世《易传》里三卦说,即《说卦》、《杂卦》、《序卦》。
从帛书《周易》来看,这抄写在丝帛上的《周易》与东汉时期刻在石头上的《周易》是同一文本,即都是卦爻式《周易》,也就是传承到今天,被我们所用之的《周易》文本。
那么,帛书《周易》之前,还有没有这种卦爻式的《周易》版本呢?却有发现,即书写在竹简上的《周易》版本。
3海外古玩市上出现的竹简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前面说的两种今本《周易》版本,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与东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今本《周易》最古老的版本。
上海博物馆从海外古玩市场上收购而藏的“竹书《周易》”(没有考古学上意义,因没有考古出处,也被质疑为伪竹简),至目前来说,算是最早的《周易》版本了。上海博物馆藏的“竹书《周易》”,是1994年春,出现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并由香港购回。
(下图看到的就是写在竹简上的《周易》照片,因无法上传故略去)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濮茅左著的[楚竹书《周易》研究]一书来看,竹书《周易》涉及三十四卦内容。写《周易》的竹简,经鉴定距今时间为2257±65年。研究者认为标本的时间为战国晚期。
通过对比(今)、(帛)、(竹)三种历史上的今本《周易》版本里的卦画符号的写法,虽写法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因构成今本《周易》“卦符号”是有两种基础符号“—”与“--”所组合而成。正确地说法是“六十四画符号”产生时,就是有这两种基础符号组成。当然早期里的“六十四画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的写法主要是“十/∧”或“—/八”。
楚竹书《周易》,即竹简上书写的《周易》卦符号,就是有这“—/八”两种基础符号组合的“六联体”。而帛书《周易》里的卦符号是有“—/┛∟”这两种基础符号组合的“六联体”。我们知道今本《周易》里的“卦符号”是有“—”与“--”所组合成的“六联体”。无论以“一/八”或“—/┛∟”这种写法,都应看待通行本《周易》里的“一/--”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的所致。那么,无论竹书《周易》,或是帛书《周易》,它们里的卦画符号同今本《周易》里的卦画符号没有本质区别,都称卦符号。
我们已知所谓的楚竹书《周易》与后世的《周易》版本没有本质区别,即都是以“数字”作爻题的卦爻式《周易》文本。不过帛书《周易》时期,已将研究《周易》的一些学术文章,作为《周易》的辅助内容保存在一起。而所谓的楚竹书《周易》的出现,却未发现有研究《周易》的学术文章出现。是否竹书《周易》时期,研究《周易》的一些学术文章还没有流行于世,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竹书《周易》只有卦爻内容,而无《传》文出现,这是与后来的《周易》版本的不同。以上我们所认识的是两千多年前,将卦爻式《周易》抄写在竹简上,即学界所说的楚竹书《周易》。
(4)考古发现今本《周易》的改造版本
若按竹简上抄写的卦爻式《周易》来说,那么,还有一种将卦爻式《周易》里的内容进行添加,即改造版的卦爻式《周易》,也抄写在竹简上,被考古所发现,这就是被学界称谓的“阜阳汉简《周易”。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汉简《周易》”的内容及结构形式。
当今学界里称的“阜阳汉简《周易》”,严格的说,被考古发现的阜阳汉墓里竹简上的改造了的《周易》,不能称阜阳汉简《周易》(或称汉简《周易》),因为阜阳汉墓出土的竹简上写的《周易》已与今本《周易》的内容(即与今本《周易》的卦爻辞)不相同了,已不是今本《周易》的另种版本了。所谓阜阳汉简《周易》是在今本《周易》的卦爻辞后面,又增添进去了“卜事之辞”。所以,正确地称法,应称“阜阳汉简改造版今本《周易》”或称“阜阳汉简今本《周易》改造版”。
根据阜阳汉简《周易》的相关报道资料综合来看,所谓汉简《周易》是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发掘出土。并根据墓中出土的简牍,研究者认为,墓主是西汉汝阴侯夏侯婴之子夏侯灶夫妇之墓,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竹简原在椁室东边箱漆笥内。因墓葬早期被盗,椁板塌毁,竹简被挤压成块状,受到严重破坏。简片经细心揭剥分离,但皆已残断。竹简形制、编联均无明显特征可寻。后整理出三百多个破碎的简片,包括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中有卦画、卦辞的九片,有爻辞的六十多片。阜阳汉简《周易》保存下来的卦画仅有五个,分别是大有卦、林(临)卦、贲卦、大过卦、离卦。阜阳汉简《周易》卜事之辞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种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渔(田猎和捕鱼)、征战、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ia
对阜阳汉简《周易》的内容情况,我们再引李学勤先生的一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