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时期"易学"评论
第五篇"易学"评论
第五章宋图式易说
历史进入宋朝时期,“易学”又一次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宋朝在《易》学的大道上又派生出很多路径,即在六十四卦象数易学这棵大树上又发新枝,并产生了象数图式易学,以先天后天八卦图,“河图”、“洛书”诸图,成为《易》学文化的组成。两宋的象数图式易学与两汉象数易学,可谓交相映辉。而这汉与宋时期产生的“易学”硕果均是扎根于《易传》里的《系辞》与《说卦》这块丰厚的“易学”土壤里。当然与《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及衍生出的八卦之关联。实与《周易》原创内容无关。无论汉“象数易学”,宋“图式易学”,均不是无源之水,无滕之果,而是《系辞》、《说卦》这些“易学”文化上的复兴。
而由《易传·系辞》里的太极、阴阳、八卦之说而用更视觉感的"图式"表示为"太极图",最具"图式易学"上的代表,自此这个"太极图"成为易经文化的图腾。
无论称"易图",或称"图式易",均是相对于原是用文字表述东西,变成以图画,或公式似的东西而代表。
那么,北宋的易图有那些?又源于谁搞的为之初呢?
无论宋史上是谁先后搞出的易图不重要,只是把前人的文字叙说变成图式表示,而对传承过程又是个争论不休。但却到南宋朱熹时已将易图收入他所撰写的《周易正义》一书里。专例"图目",其“易图”里有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八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卦变图。
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著的《易学象数论》里已收集论说的易图有几十种。再到清代胡渭在他的《易图明辨》收集了大量前代和时人的有关易图的著作,以这些易图出现的时间为序依次进行辩驳。
无疑易图成为易学上的一派学问,更把《易经》笼罩于迷雾间。
那么,对北宋的易图主要内容与说法和说者,我们分解如下。
一、北宋易图主要内容
主要是《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和《卦变图》等。
二、易图传承之说
《宋史朱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这里说的是易图里不同内容的两条传序。一条是《先天图》传到最后于邵雍;另一条是《河图》与《洛书》传至刘牧。但据《宋史》言皆出陈传之手。
三、北宋主要易图最早说法内容
若按最早之见是刘牧著的《易数钩隐图》,看其说法与内容。
第一节宋刘牧《易数钩隐图》
刘牧是由数生,并以"图数"而代表《易》理所进行的论述而已。
刘牧在"序"里认为“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赞《易》也,必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
这是刘牧把"数"放到《易》之本源说之。
被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由上说法来看,这又是他对《河图洛书》画法来历的说法,也不过如此简单。就是通过《系辞》里的说法,即阴阳、八卦、取象、太极、两仪、四象、天地之数等,用这些说法变成个图案呈现出来,成为后世人们面前看作无比神秘的东西。
我们还是来看一看刘牧在他的《易数钩隐图》一书里所关于《易》数的援引及论述,现抄录如下>1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日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於密,寂然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2《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日两仪……若二气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尔。
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3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日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於密,寂然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
或问曰:天地之数,何以由天五而生变化?答日:天地之生数足,所以生变化也。天地之数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数也。天一、天三、天五成九,此阳之数也,故《乾》元用九。地一不地四成六,此阴之数也,故《坤》元用六。兼五行之成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极数也,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
4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则从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为所以示之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
5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木数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兑而生坤,火居离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巳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
6此乃五行生成数,本属洛书,此画之者欲备天地五十五数也
7内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数也。兼五行之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数也。
8《经》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又日:大衍之数五十,则臧天地之数五也
9天地之数十有五,居其内而外斡;五行之数四十也,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盖由天五为变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元定象。又天一居尊而不动,以用天德也.。天德,九也。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动也。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数,合而成九阳之数也。天三则乾之三画,地二、地四则坤之六画也。
10《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又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谓此也。又数之所起,起於阴阳;阴阳往来,在於曰道。
11详夫《易纬·稽览图》及郑氏六日七分之说,盖取《乾》、《坤》老阳、老阴之策配之也。《经》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12或问曰:洛书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则与龙图五行之数之位不偶者,何也?答曰:此谓陈其生数也。且虽则陈其生数,乃是已交之数也。
13《易数钩隠图遗论九事》
昔虙牺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谓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