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七)(1 / 2)

17

通过丸山真男的论述,已知中国历史的特性。正是父权家长制社会的政治结构,适应了儒学的那套方法与理论;也正是儒学的那套思维方法与道德政治理论,是父权家长制文化土壤里生长并渐渐成熟。由此,儒学思想并深深地浸透了那种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过程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源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之间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形情形是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变化以后,后来的社会意识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并起作用。另一种情形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而哲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哲学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也存在有进步与落后的意识。

恩格斯指,法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06页,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归根到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决定论者。西方的社会发展是经济支配社会的过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中国古代社会则是个政治(即权力)支配社会的过程。西方是经济实力制约着权力集中,而中国正是政治权力干预着经济,制约着经济发展,始终是强大的政治权力在支配着社会。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