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一)(1 / 2)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周易》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历史成因

1

我们已知《周易》的哲学内涵及其思维方式。也已知《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之源。先秦诸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特别是《周易》以后的儒学者,对《周易》一书进行不断的研究与阐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做为研究今本《周易》最早的学术文章易传,在汉帝国时同今本《周易》一同被尊奉为《易经》,自此今本《周易》与《易传》(即十翼)成为《易经》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易经》被尊奉为五经之首,成为帝国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因《易传》的产生,特别是《系辞传》与《说卦传》理论的产生,阉割了《周易》本来的性质,即把《周易》阉割成亦筮亦理的面目,以此适应帝国萨满文化的复兴。

而另一路则是巫术思维(或称诗性思维)在先秦始终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总之,巫术文化与巫术思维在先秦时期也始终保持着连续性,至到帝国时期里,巫术文化得以全面复兴。先秦战国时期那段理性之光,从此掩蔽在漫长的帝国黑暗中。帝国时期里的巫术思维与神秘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复兴与发展。

无论学者们所言萨满文化、诗国文化、诗性文化、有象思维、直观性思维等等,以及把中国的后封建文化归咎于孔孟之道等等。那么又是何因导致并形成中国思维方式及巫术文化的连续性而不被中断呢?也就是说《周易》中的比类思维与民本思想,及把《周易》改造成巫术化的工具(六爻八卦的算卦书)运用,并贯穿了先后封建社会近3000年的历史时空。这是什么因素所导致了呢?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始终没有突破民本思想;始终没有突破巫术文化的背后因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