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厉。
本段是所晚了,就有危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是说早隐退比晚隐退好的道理。在《周易》时代为何有了隐退的观念呢?自周人灭商建立起来周王朝,是通过宗法分封建立起来的家天下。(可叫分家制,一个大家庭,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正如《诗北山》里描述的那样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朝的统治体制是家长式的分封制。中国的先秦时代没有形成如古希腊城邦时期的那种奴隶主共和制。中国自成体系的就是家长体制制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权制度思想意识越来越加强,体制越来越强化。为了维护王权统治,越来越加强的是对百姓的控制。从西周初年统治者虽提出了以德配天思想,但没能看到如何落实施行德治的机制与具体措施。而最终解决下面的问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周公率师东征,用武力解决异己。从周初到西周后期,经过几百年的王权统治,王权统治的经验是越来越丰富了,虽然周王室逐步衰落了,而诸侯国却逐步强大了。但家长式统治并没有消弱,王权思想理论也逐步上升了。后儒学者认为忽视德治是造成王朝的衰落,诸侯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殊不知,道德代替不了政治。后儒家把伦理道德看成是安邦治国的不二法宝。恰恰道德治国论是一种无法操作的口号论。道德治国论只能是统治者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在王权的历史里,人们不难从历史中,总结出如何规避中的政治风险。《周易》作者一样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上,看到政治上的风险。如何规避这种风险,《周易》作者给君子提出了隐退,来规避政治仕途上的风险。认为该隐退时及时隐退,才能避免政治风险落到头上。在王权里,古代思想家无法寻找到制约王权所造成政治仕途风险的良方妙药。而只有从家长制里衍生出的伦理道德思想,以此幻想约束统治者的行为。即让统治者有道德,而善待百姓。这就是民本论核心,实乃是道德治国的乌托邦。古代思想家们无法找到制约王权良策,但又看到王权制度里政治仕途上的风险,只能从经验上找出路。退隐就是成熟的政治经验。即在没有风险来临之前,就退出政治仕途。古代思想家无法找到制约王权的有效机制,而本身就没有产生过如何制约王权的思想学说。所以在的政治体制里,及早隐退成为规避仕途风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后封建社会里被看做是规避政治风险的不二法宝。退隐观念在本篇里已经表述的淋漓尽致,已有了很成熟的政治经验。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遁世思想是中国历史中的必然。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本段是通过风险的举例,进一步警示政治仕途上的危险随时都会出现。用绳之以身来做警示教育。执,拘捕。革毛的兽皮。莫谁。胜受,承受。说。
本段的意思是(若不及时的隐退)等到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捉拿捆绑,没有谁能解脱的。这是讲,待到风险落到头上一切就晚了。以此教育为官者,还是及早隐退下去的好。
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系悬。系遁退隐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光在口头上说隐退,而实际贪着官位不行动,是有毛病的,即是危险的。臣妾下人,邑人。此句里的畜臣妾,吉,意指牧养与收拢人心,才不会有风险。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