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之月其曰甲乙
孟夏之月其曰丙丁盛德在火
仲夏之月其曰丙丁
季夏之月其曰丙丁中央土,其曰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其曰庚辛盛德在金
仲秋之月其曰庚辛
季秋之月其曰庚辛
孟冬之月其曰壬癸盛德在水
仲冬之月其曰壬癸
季冬之月其曰壬癸
《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四季配天干、五行与《管子》里配属相同,而论述的四时内容也基本相同,是根据阴阳五行构建的一年内施政纲要。而《礼记月令》里的内容与《吕氏春秋》里十二月纪内容相同,不知是谁编汇谁的文章。这三个文献典籍里的对土皆言中央之位。但掌令何时,并不十分明确。不过在《吕氏春秋》里是在季夏纪末尾说中央土,其曰戊巳,这是把土配季夏之未了。
而《管子五行》篇中又有这样的说法五声既调,然后作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这是一年内每一五行主72日的说法。《管子》与《吕氏春秋》都是战国末期的书籍(《礼记》里的说法与《吕氏春秋》里的五行配时序相同)。那么先秦时期对五行中的土配时空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土配季夏之月末,这是《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说法。而《管子》一书里出现了两种说法,即矛盾的说法。即在夏时里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这加在夏三月里,以阐述了曰阴,曰阳,阳生火,以丙丁之日发五政。说明夏季三个月份是火五行主令。以丙丁为纪。可又加在中间说了土实辅四时。这土德实辅四时出入并不明晰,还不能认为是土五行主令四季末的概念。并切在五行篇中已把土与它金、木、水、火五行平分到一年内,各主72日的说法。所以先秦土主时节只有两种说法即主季夏(农历六月)末说与主七十二日说。而到西汉前期的两部重要书籍《淮南子》与《春秋繁露》对先秦五行中的配时空的两种说法全部的继承了下来。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墨七十二日而发终,庚子受制。又说木也,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曰甲乙。南方火也,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曰丙丁。中央土地,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曰戊巳。西方金也,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曰庚辛。北方水也,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曰壬癸。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