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2 / 2)

赣江从这里流过 聿苏 2889 字 2021-07-08

“本科。”

“咦,本科呃,我还以为博士呢,这么牛。你知道的我手下都是什么学历?最低也是大专,你一个本科狂什么?知道a吗?不知道就学。”易忠良指着自己的鼻子,“本人虽然没上高中,也没进大学,却上了a。这叫什么,潜龙在水,一跃腾空!以后在我这里老实点,别觉得自己了不起。”

“知道了。”

“知道就好。给你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黄江文化。”

易忠良从抽屉里抽出一本画册,举着说,“先把这本册子看透,我要考试的,若是不合格,对不起,你还回到侯部长那里。拿了去吧,找一个不碍眼的地方看,觉得能过关再来。”

吴敬仁拿了画册出门,一时间不知道哪里才不“碍眼”,忽然,脑子里闪出一楼模型,记起阅览室,只是想不起几楼,到了电梯前,发现阅览室在8楼。

到了八楼,阅览室需要证件,他只好回旅社。

吴敬仁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打开“黄江生化”宣传册阅读。画册扉页是“董事长——汤文政”标准像,照片上的人显得很年轻,椭圆脸,眼睛一大一小,目光凶狠,像一双完成了猎杀,对走过来的分享同伴发出警告。鼻子略显扁平,大嘴,厚嘴唇,不像左璇说的“四十多岁”。

看着,他心里说,就这尊容,左璇能看上?

第二页是“集团办公大楼”,内容是集团平面全景。他看着觉得眼熟,忽然想起,这是大厅模型的翻拍。再往后是“黄江热电”和“黄江制药”,最后才是“黄江生化”,“中试研究院”,看着,吴敬仁越发觉得“清源生化”的微弱。

翻到最后,好像在问易忠良,“这有什么好学的?”

他把画册合上,这才看见最后一页背面有一块文字,“黄江概述”。

“黄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徐州柠檬酸厂,徐州热电厂,徐州制药厂合并组建,注册资金一亿八千万人民币。一九九一年,徐州柠檬酸厂濒临破产,时任发酵车间主任汤文政,冲破重重困难,主动请缨,引进资金,最终摆脱困境,扭亏为盈,经过两年拼搏,最终带领柠檬酸厂走出困境,产量由原来二千吨上升到四千吨。一九九五年,徐州热电,徐州制药相继处于停产边缘,汤文政以非凡气魄,向市政府提出拯救两家大型国有困难企业计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组建黄江生化有限公司,黄江热电有限公司和黄江制药有限公司,由此,黄江集团横空出世。目前,黄江生化在进行二期工程——万吨柠檬酸生产线扩建,届时,黄江生化将一举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柠檬酸产业特大型企业。”

“黄江生化企业理念——追求卓越科技,繁衍绿色生命。”

“黄江生化生企业文化——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谨敬业。”

看完,吴敬仁哑然一笑,这个a,故弄玄虚,拿这个东东要我学,还要考我。

忽然,张雪梅在心里笑嘻嘻地说,哎呀,这有什么,两个倒闭的厂绑到一起,看不出有什么优势,三千吨柠檬酸产量还赶不上清源生化。当年,赣都市政府要我们把空压机厂收购了,我是不成的,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要背一个病汉子。我看不出这个集团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呀,送他们一句话,打肿脸充胖子。

吴敬仁从床上跳下来,脱口而出:“老婆说得对呀!走啦,找房子去。”

找什么?这样的企业留下来白浪费时间。

吴敬仁止步,在房间里转悠一会说,“还是要留下,我想看一下他们二期工程在设备上有什么创新。还有,中试研究院到底在研究什么。”

“有点道理呀”,张雪梅在他心里说。

吴敬仁离开旅馆找房子,路上,不由想着张雪梅刚被任命副总不久,一个星期天,她缠着吴敬仁一块去郊外山上寻找新菌种。吴敬仁说,你们不是有菌种室吗,干嘛到郊外找?张雪梅说,现在使用的菌种是纯种,用了十几年,早就蜕化,想诱变都困难。再说,这是菌种养成繁殖习性,根本不适应玉米发酵。

你打算用玉米?

是。柠檬酸的根本出路不在管理,而是取决原辅料。前几年,柠檬酸生产成本构成按原辅料,动力,费用各占三分之一,这些年,原辅料上升到成本百分之五十,估计要不了两年会上升至百分之七十。粮食已占到总成本一半,因此,我必须拿原辅料开刀!

吴敬仁说,玉米比薯干贵,你不知道?

知道,可玉米废渣是优质饲料,富含大量菌丝体,蛋白质极高。哎呀,给你说这些等于对牛弹琴,你只需陪我上山就是了。

干嘛要我,从菌种室叫几个人去。

你呀,真无脑,我想用玉米,只是设想,让他们去不好。我呢,先一个人悄悄摸索,等有把握了再让他们知道也不迟。

两人骑着自行车出城,路过江边的一个小果园里,张雪梅惊喜地跳下来,哇,这里,就是这里了!与我梦里想找的地方一个样。

张雪梅站在果园边,双手拢着嘴,大声喊,喂,有人吗?喂——

连喊十几声,无人应答。吴敬仁上前,“干嘛,不是要偷苹果吧?”

不是,想进去捡几个烂苹果。

“那你喊什么,看我的。”吴敬仁跳下小沟,弓腰钻进果园,不一会捡了几个落地的苹果出来。张雪梅说,不要好的,只要烂的。你不懂,帮我看着,我去偷。

张雪梅过了沟,刚进去,果园里传来抓贼的喊叫声。吴敬仁冲进去,只见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手持木棍,挡住张雪梅,说着不堪入耳的脏话。张雪梅说,你看清楚了,我从地上捡几个烂苹果,回去做实验的。

吴敬仁上前与园主争执,张雪梅掏出五十元钱,说,按你说的,一个苹果十元,我给了。

园主接过钱,驱逐两人离开。张雪梅笑着,掏出一个塑料袋,说要取一点土,园主见只是一个小袋子,蹲在一边抽烟。

张雪梅蹲下,用小木铲刮去地表地,小心翼翼地取满一袋子土,满意地笑着离开。

几天后,吴敬仁见张雪梅愁眉不展,知道是因为菌种的事,笑道:“几个烂苹果就想改变柠檬酸命运,若这么简单,我也会。”

张雪梅眼睛一闪,笑嘻嘻地说,敬仁,帮我想个办法。

“再去偷?”

不是,走,去菌种室。

到了菌种室,张雪梅拿起一个菌种瓶说,上次带来的苹果和土,简直把微生物的大本营给劫来,数量多的吓死人,想把黑曲菌分离出来真不容易。我想了一下,问题可能出现在摇瓶机上。你看,瓶子四周发黑的地方,就是黑曲菌殉职的战场,这个摇瓶机只是晃来晃去,没办法让黑曲菌抢占其它杂菌的领地,你可能想办法,制作一个摇瓶机,让瓶子里的育种辅料动起来。

吴敬仁不假思索:“小菜。”

张雪梅手拿着菌种瓶,拥抱着吴敬仁:“老公,真棒!”话音刚落,菌种瓶落地。张雪梅看着地上的碎瓶,散开的辅料,娇羞的笑着,“这菌种,吃醋呢。”

一个月后,吴敬仁和于文涛利用晚上时间,制作出旋转式摇瓶机,试用时,耿兰新和于文涛都在。张雪梅看着新研制出来的摇瓶机,激动得语无伦次,一会夸吴敬仁,一会儿夸于文涛,最后感谢耿兰新……

大约过了半年,张雪梅培育出适应玉米发酵的菌种,本来说要马上改用玉米,安南山考虑到目前用薯干利润丰厚,还是集中精力生产,等还清债务,蓄积足够的资金,再改用玉米。为了不使研究成果泄露,张雪梅把所有的资料全部放在自己书房。因此,用玉米生产柠檬酸的工艺只有安南山,张雪梅和吴敬仁知道。

现在,两人都不在了,这个巨大商业价值的科研成果只有吴敬仁一个人知道。走在陌生的大街上,吴敬仁急忙掏出手机,拨通妈妈的电话,再三告诫,雪梅的书房不允许任何人入内。母亲问原因,他如实告知。

最后,他在电话里说,“妈,这些天,终于想清楚自己该怎样活着,把雪梅没做完的事做下去,给女儿打下一片天地,还有就是让妈妈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

母亲听着,只是哭。接着,母子说了一会身边发生的事,吴敬仁继续寻找房子。

到了下午,他终于找到一处一室一厅的房子,随后上街买日用品,赶回宾馆时,已是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