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更狠的,皮日休直接誊写了两百多篇诗作、文章。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别人觉得你是高产诗人,有才华。
第三,结识社会名流,帮你“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科举考试之前,把你以前的作品送给权贵重臣、社会名流,让他们帮你搞个人营销。只要你有实力,他们也是很乐意的。
行卷之后,你的靠山会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把你的作品集转交给礼部侍郎礼部侍郎觉得您的基本素质不错,试卷也答的不错,那基本就有戏了。
韩愈报考了三次进士科,连续挂了三次。第四次考试的时候,韩愈预感自己可能又要挂,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退休的宰相郑余庆行卷。这位郑相看了他的作品,觉得是个人才,便在自己的圈子里大肆宣传,为韩愈造势。
因此就在那一年,韩愈考中进士,迈向了人生的巅峰。
特别是行卷,在安史之乱后的科考中必不可少,所以就出现一个不太好的氛围。
科举经过几次改革后,特别是把名字糊了,阅卷人员都看不到名字,你就算是行卷也不顶用。
李柷虽然用了豆卢革担任礼部侍郎,但这次科考却是韩偓在主导,他相当于是二号考官。
一号考官自然是李柷这个皇帝,他是有权钦定状元的。
李柷闲得无聊,也跑到阅卷的场所晃悠。
“参见陛下。”
得知消息的韩偓连忙带着人在门口迎接。
李柷摆了摆手,“起来吧,朕就过来看看阅卷的情况。阅卷关乎科举的公平和一众考生的未来,不能马虎。”
韩偓连忙拱手,“陛下放心,臣一直盯着。”
“时务策第一题可有写的不错的?主要是见地独到、观点新颖的那种,朕要亲自看看。
对了,凡是提到以宗族威望高者来管理乡村或者逻辑混乱者的,一律差等;照搬《通典》第三十三卷的乡官制度的,可以适当加分。
朕需要的是观点新颖,即便是不可取的那种,只要逻辑清晰,不管有多大胆,都拿来给朕看。”李柷这算是定了这道题的评分标准。
众人一听,心中大定,因为他们对这道题如何评分,也很头大。
之前本来是想以乡官制度来作为标准答案,可如今看圣上的意思,显然认为乡官制度不是特别符合要求。
韩偓一听这个,便意识到圣上可能对乡官制度有想法,只是想从这些读书人那里寻找思路。
“陛下放心,臣这就吩咐下去。”韩偓回道。
“陛下,臣这里有一份考卷写的有些见地,但臣不知该如何决断。”突然一名阅卷的官员高举着试卷喊道。
他没有说这份试卷答的好不好,而是说有见地,可见此人说话有些水准。
观点有见地不代表答的就好,这名阅卷官员也怕这个答案不符合圣上的要求,所以不敢贸然表露自己的态度。
李柷听闻,当即走了过去,他也很好奇这份试卷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