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送上门来(2 / 2)

明末开山刀 桑甄 1128 字 2020-05-11

疬气的盛行是和地区、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而且吴又可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在人类之中横行之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争创,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伏期”。

对于治疗之法,吴又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种病只有一种药治疗,“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数日法日行之”;“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然而,吴又可的创新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被后来医学大家们视作“异类”。

但是,生逢乱世,吴又可不惧生死,深入疫区,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救了无数百姓。

吴又可冲破了当时医者墨守成规的风气,他是撬动儒学的改革者,是一位医学的勇士,而他本身又是一个非常重气节的国士。

清军入关后开始颁布剃发令,江南之地诸多有骨气的文人因不愿剃发而被砍头。

吴又可隐居在苏州,因为反对剃发而死在满清的屠刀之下,吴又可去世之后,她的妻子带着孩子投水自尽。

这也是为什么吴又可在答卷的时候言辞如此激烈的原因。

按理,像吴又可这种人,是通不过教书先生的筛查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吴又可的答卷上会有批红的原因。

由于大同府急缺教书先生,只能暂时把他招募了。

他们看不上吴又可,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吴又可的价值。

王则之可是知道的。

要知道,崇祯末年的瘟疫,起源就在山西,而且距离瘟疫爆发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崇祯四年,这场瘟疫首先爆发在山西大同府,接着蔓延至山西全境,这场瘟疫自爆发开始,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年。

大明朝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结,这场瘟疫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令王则之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吴又可这位游医竟然会来到大同府。

难道说,吴又可现在就已经发现了瘟疫的端倪。

明末时期,一场史无前例的空前浩劫降临——鼠疫,这一浩劫是压倒曾经强大无比的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末年,旱灾频频发生,这场大旱灾导致大量的难民外出逃荒,百姓没有吃的要外出逃命,老鼠也没有吃的,也要逃荒保命,于是就随着难民一同迁徙别地,而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就这样传播给了千万难民,也因此传播到了更远的地区,最后波及全国。

大旱时期,农作物没有收成,饿的受不了的难民最开始去挖野草、啃树皮、熬树皮汤,后来野草没了,树皮也光了,寸草不生,难民们就去挖老鼠的洞穴去寻找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来果腹,后来老鼠洞也被挖完了,最后就去吃死去的老鼠尸体,终于导致这场空前大浩劫——鼠疫爆发。

染上鼠疫的百姓腋下或大腿生出一个硬包,然而出现呕血的症状,所有药都无济于事,一天之内便会暴毙而死,病者的亲友即便侥幸活着也不敢去吊唁,然而更多的却是一家人死绝,无人收葬,横尸街头。

遭遇旱灾又逢恐怖的鼠疫,不仅要忍着饥饿还要防着染病,民间街头宛如地狱一般死气沉沉,气氛恐怖至极,甚至于最后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这场鼠疫摧毁了大明朝最后一丝元气,京城中人更因鼠疫而死了一半的人,许多人中午染了鼠疫,晚上就死了,有的一家几十口人全部死绝,病者吐血染红了城中的街道,京城内每天死亡的人数达到万数,运送棺材出城安葬的队伍将城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鼠疫所席卷之地,寸草不生,横尸遍野,人心惶惶,宛如人间地狱一般恐怖,令闻者畏惧,令见者胆寒!

吴又可会来到这里,王则之猜测,他肯定是在大同府发现了什么。

他的职业是个游医,生活好不到哪里去,他应该是看到大同府招募教书先生的布告之后想来试一试。

王则之担心吴又可拿到第一个月的银子之后,会辞职再次去行医,最关键的是,吴又可被批注了朱红,等招募到足够多的教书先生,他不走也会被赶走了。

想到这里,王则之再也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