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这种仗还是项炎去的好,但上次项炎去了青龙关,国内空虚,被王翦一顿猛攻,熊文怕了,虽然现在秦国是盟友,不会轻易袭击楚国。但放人之心不可无,项炎还是留在国内的好。放眼楚国能打仗的也就是米冉了,所以还是派了米冉前去。
熊原听说熊文要出兵虞国,立刻力谏,现在出兵共虞是自断生路,万万不可。熊平没有理他,他就一直上书。弄的熊文对他很烦,但又不可能,把他搞走。
话说熊原这两年才回到郢都,以前一直被流放到云梦去了。他回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两年刘贺的势头越来越猛,俨然要独揽大权,对此吕不韦是不管不问,熊文觉得还是需要一个人制衡一下,就想起了熊原。
他刚登基那会儿,熊原就一直压着刘贺,就算后来被流放了,他的余威还压着刘贺这么多年没有喘过劲来。所以熊原是最佳人选。
他借着一个由头再次把熊原调了回来,可没想到熊原回来后没有针对刘贺,反而是先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让自己进攻虞国,这真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熊文的态度也很坚决,诸多大臣也都闭了嘴,只有一个熊原则是独木难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米冉挂帅出征。
熊原最后一次努力便是要求自己作为监军一同前往,希望能稳住虞国和隋国,让他们愿意继续为楚国的盟友,保证楚国的利益。但因为他的上书,熊文否决了他的请求,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军出征。
熊文留在郢都,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立刻同刘贺掐起来了。他看不惯刘贺的作风,先是私下劝了一下刘贺,发现刘贺已经被权利蒙住了双眼,完全停不下来了。他只能仗义执言,在熊文面前各种劝谏。
熊文最乐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他一直支持熊原,无条件的支持,朝中的局势立变。大臣们纷纷投向了熊平的阵营,成为了正义的一方。
米冉带着大军缓慢前行,他更关心朝中的局势。这么多年来,他能一直打败仗,却还能身居高位,靠的就是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如今熊原回来,朝中必然腥风血雨,这个时候出征,打赢了还好,打输了的话,还是需要有人出面帮自己协调一下。
不过大军在慢,也终有到达的一天,楚军还是到了虞国的边境线上。五十万大军,楚国是报了要灭掉虞国的准备,这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看的出来。就不用说隋国的人了。
尉迟恭是隋国内的主战派,他深知现在不把楚国挡在虞国的国门之外,隋国势必是下一个遭殃的。
但朝中也有人反对,上次损失很惨重,到现在刚缓过劲来,不是作战的最佳时机,应该再等等。本身这场讨论应该还要进行很久,但因为米冉行军速度太慢,导致隋国以为楚军根本不是想攻打虞国,而是想攻打隋国。毕竟虞国国内有一个天盟的人,这个人可以调动天盟的力量,扭转一下局势还是可以的。
隋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所以全国上下均进入战备状态,等着楚国暴露自己真正的目的。
米冉带着五十大军兵临边境,虞国上下也做好了死战的准备,加固了边关,也部署了大量的兵马。同时也同隋国打了招呼,意思很明确,就四个字,唇亡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