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会是结合了大量想象吧,看上去不像啊。”高俊嘴上嘟囔了一句。毕竟殷去寒没受过专业的公文写作训练,很有可能在文章中抒发了她才女的情谊,加入了大量自己脑补的内容,这也是本时代文人的通病,不足为奇。最后,这篇材料并没有受到高俊的过多重视。
可能连高俊自己都不会想到,殷去寒现在已经同时身兼三种身份:宋军将领司忠信的座上宾,在江南做生意的女商人,以及农民军的骨干成员。
当她回到淮南的时候,就知道所谓的赈灾基本上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弄来的那点杯水车薪根本浇不灭这冲天烈焰,在这个时候,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行动。
赈灾,赈灾,灾民是赈不完的,倒是,义军们的行动短时间内确实让大家吃饱了饭,改变世道反而更有可行性。殷去寒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本人在司忠信的营中,依旧每日帮高俊打点在江南的生意,但是却秘密派出心腹可靠的人去与义军联系,将原本用于赈灾的粮食转交给义军,作为交换,义军也要对司忠信的人马退避三舍,尽量不与之产生纠纷。
淮南的形势越发混乱,殷去寒每天从早忙碌到晚,三顿加起来吃不了一两米,日渐消瘦。
司忠信都有些过意不去,变着发的叫人给殷去寒做点好东西吃,让她赶紧恢复休息一下,如果真的饿坏了身子,漆社的人都饶不了自己。
“我不吃,我不吃这些。”殷去寒的眼窝已经深深塌陷下去,但依旧每日忙碌不停,对于淮南灾情的原因,她心如明镜,这是高俊搞期货造的孽,事到如今,她不能指责高俊什么,后者也有它的大战略要考虑。但是,自己不能对眼下的灾难无动于衷,既然她已经和高俊结为同心,那自然要双方一体,高俊的责任,她也要帮忙担起来。
在她的支持之下,义军越来越发展壮大,根据他给高俊汇报的统计,目前淮东地区红巾军总人数应该在四万人以上,而淮西地区也有两万以上,分别隶属于十二三个队伍,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没有加入红军,但是对他们热烈支持的普通民众,这其中不少人就是红军士兵的家属,留在当地冒充顺民而已,只要红军部队经过,他们就会拿出仅存的食物来欢迎。
根据殷去寒的调查,淮南地区的不少士绅也同情义军队伍,这些人同样遭遇了大灾荒,在期货造成的全面生产衰退之中无人可以幸免,当地富裕人家也非常同情百姓遭遇,稍有良知的人也愿意和义军达成默契,甚至有不少颇具才智的读书人加入义军,帮助义军首领们指点作战方针。
这也导致了宋军的平叛行动步履维艰,尽管他们写出的西江月把对手描绘成了小丑,但是,宋军一败于高邮湖,二败于老鸭河,三败于白沙行营,损兵数百,却没能捉到红军大小一个头目。
殷去寒不知道的是,因为自己才成立的组织:漆社在红军起义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漆社本就是在方腊誓师起义的地方成立的,本身对目前的红巾军就颇具好感,对南宋朝廷失望透顶,眼下他们正急匆匆的在各处帮忙煽风点火,帮助义军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