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太平军高高兴兴地收编了一大批靠得住的队伍,将之进行太平军式的编制改造。但另一方面,粮食问题日渐突出。
这也是高俊派一个得力文臣前来的原因,冯达、赵永和师安国组成了河北的三人团,冯达负责军事、赵永负责军政,而师安国负责民政。
如此出手果然不同凡响,安国连续几天实地考察后,决心在依靠城池沟濠进行防守的同时,建立普遍的农村秘密据点和武装工作队,敌人白天来,我们晚上来,敌人修堡垒,我们联系群众的计划方针。
这一方案在河北的条件是成熟的,河北虽然屡经战乱,但还具有相当的人口,有强大的群众力量,而蒙古人集于战争,对地方的统治不甚稳固,也无暇派战斗力强大的蒙古骑兵来亲自镇压,世侯军队都是骑墙派,对地方也很少下狠手,这都给了太平军地方组织在夹缝中生长的机会。
再加上敌人极度的压榨民力,使得民间的抗蒙意愿十分高涨,安国很快组织了一大批得力干将,脱掉官袍,换上布衣,穿上麻鞋,腰间系着麻绳,说着农民的方言,操着农民的手艺,到乡村去发动民众,普遍组织抗粮税,转而用粮食支援太平军。
自然,打土豪也是免不了的,不把这群人打倒,民众不会完全掌握在太平军的手上,反正现如今在河北有家业势力的人大多都跟蒙古不清不楚,把他们斩草除根,各方面也不是没有交代的办法。
而在信安的核心地区则实行营庄制,太平军自己当最大的地主,组织农民重新开垦土地,生产自救,并且收取相当公道的税收。
被广泛动员的河北人,自发的投入到抗蒙斗争中,甚至于,全村老少一起动手来挖地道,每当蒙古人到来,他们就顺着地道潜伏到别的村里去,此时的河北人口还不及1000年后那么稠密,挖地道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生存,他们依旧挥起锄头拼命干着,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挖出了一条运河的土方量。
虽然有违反高俊之前所下的军队一律不得经商的命令的嫌疑,但是毕竟时不我待。停装置的经验很快,就在根据地其他地方推广,在决战前夕,心控制的土地上,尤其是那些人烟稀少,生产稠密的地区,太平军与永昌军几乎都建立了银装,借此来组织恢复生产,直到全国解放后,这些银装才逐步的重新转回乡村。
就连已经组织生产几年的淮北地区,也在靠近大海的滩涂地上建立了两个营庄,而选举的负责人,是从南方才回来不久的顾辉,他也不得不离开现役部队,转而到,连秦朝报道。
正当太平军实力,继续稳步增强,向决战时刻又迈进了一大步的时候,高俊却得知了让他心惊肉跳的消息:岩石果真又反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