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不想负责的就无解(上)(2 / 2)

颠覆晚金 边郡箭手 1203 字 2021-06-24

“公旭!”王若虚吃了一惊:“我等南渡以来也曾打探你的消息,却是杳无音信,你这是从中都来吗?”

赵昉打着手势,总算压住了大家七嘴八舌的问题,缓缓笑着说:“学生确实没有及时来南京,但是也并非留在中都,而是蒙一方阃帅所招,前去充任幕僚了。”

“原来如此!”大家恍然大悟:“不知是哪位方帅?可是苗道润?”

“非也。”

“是驸马安贞大帅?”

“非也。”

“难不成是镇守太原的乌古论礼?”

“都不是。”赵昉摇摇头:“是山东的高俊高郎君。”

“啊。”李献能一拍掌:“是转战运河千里的那个高俊?真国之干庭也!”

这下子大家更好奇了,这个高俊此前籍籍无名,却在大安之乱后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如今已然建麾而尚未至而立之年,尤其是运河之战——蒙古三路南下,州县但求自保,惶惶不可终日,唯有此人居然提兵千人就敢迎头逆击,且战且走千余里,力挫石抹明安,全活河北百姓何止十万,此功天下罕有匹敌。

这个高俊实在是太传奇了,开封士子人尽皆知,一听说赵昉是在高俊军中,好奇之火登时熊熊燃烧,都在问这高俊究竟是何等人才。

赵昉微笑着逐一为之解答,将高家军建军的来龙去脉条条具陈,众人都为之惊叹,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高俊真是大金朝的忠臣啊。

“这次高郎君要我来开封,一来是为延揽士子,平定红袄军之乱后,山东州县官吏不存,所以建麾希望能从开封招揽人才充任官属。道家已经给建麾敕书,山东州县属吏可自行除任。”

这一句话就让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留在开封也主要是为了参加下次科举,但是此路甚为艰难,哪怕是元裕之这样的当世名才,仅仅因为格式不规,连续三次名落孙山,山东虽然危险些,但是也可大展拳脚。

“此外,这次高郎君让我专程来请黄华先生题字。”

“啊?”王曼庆吃了一惊:“家父去世十多年了,如何题字?”

“高郎君准备在根据地创办邸报,以作宣传教化之用,报头想用黄华先生遗稿旧字。谁人不知黄华先生书法师从米元章,乃是本朝一绝。”

赵昉所说的不错,北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在金朝都有传承,王庭筠乃是米芾的外甥,书法师从,在金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而金朝文人多推崇苏轼,习苏轼字法者甚多,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元好问。

高俊早就打算,机关报题字用王庭筠,而军报题头用元好问。

这要求,王曼庆当然没有不许之理,更何况赵昉还准备了些礼物——一方砚台,不算贵重,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