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督召集师爷开会商议,内容就是要用啥借口来弹劾攻击向青山,这样才能让朝廷批评他,督促他“改邪归正。”
师爷说这好办,头一条就是向青山违反祖制,当初太祖皇帝曾说过“片帆不得下海”,就凭这一条就能击垮向青山。
还有人说向青山这还在标新立异,是哗众取宠。
同时京城新任大理寺丞金房也给来信,上头就一句话:“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态度摆明了是在支持自己。
李总督信心大增。
很快;河道总督李清河弹劾向青山;擅自海运夏粮的折子就被送到皇帝的面前。
成化帝看后不置可否,而是把这份折子以邸报的形势明发,让向青山上折子自辩,说明原因。
向青山看后嘿嘿冷笑一阵,随后就把一份早就写好的折子递送京城。
成华帝看了向青山的自辩折子,微微一笑,写了个“准”字,再次把这份奏折明发天下。
河道总督李清河自然也能看到。向青山的奏折上写到,太祖皇帝早年是有过片帆不能下海之令,但那是要对付尚盘踞在海岛上的张士诚余部。
现在天下太平,海上哪里还有残匪余部?
而李总督之所以借用这句话,目的无非是想要苏松改海运为河运。最终目的还是想要搞吃拿卡要这一套,好继续维持河道衙门奢侈腐化的生活。
最后向青山还向皇帝提出,他已经外派五年,长久未见天颜,非外思念。想秋后初冬亲自押运秋粮到京城,一方面再见天颜聆听圣训,一方面也想就海运之事和李总督商榷。
成华帝最后写的“准”字,就是同意向青山秋后到京城。
“商榷?”李清河的师爷坚决反对,说:“向青山商榷是假的,骂战才是真的,大人您不能去!”
而有师爷说既然向青山已经下战书,那就必须要去,不然就是畏战,可不能不战而降。“会被同僚耻笑的!”
李清河想了很久,觉得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这张老脸,也要去一趟京城,和向青山硬碰硬的来一场。
不然的话,还不如直接上折子乞骸骨算了!
向青山看了皇帝的批复,倒是很开心的笑了。
因为向钟成亲,他就能亲自到场了,同时还能和好些京城的老朋友见见面。
京城商家听说向青山要在初冬时回京,都大喜过旺,奔走相告,还互相串联。
这位爷可是财神爷啊,到哪里就任那里就会富裕起来,同时当地的商家也能得到极好的赚钱机会。
武昌;苏松,外加天津卫的大市场,他们那样都没沾上边,汤都没喝到,早就嫉妒的眼睛都红了。
昌平县的大老板黄自安和药铺掌柜薛畅他们早就不满了,不止一次痛心疾首的责怪向青山,
说他胳膊肘往外拐。
要知道他可是顺天府昌平县人士,有好机会都不预先通知下本乡本土的老朋友,太不够意思了。
这次说啥也要向青山留下点致富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