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他曹子横在天津卫还有大市场,只要把粮食运到码头,销路一点都不用愁。
他不由的感叹道:“曹子横做生意真是滴水不漏,门门不落空。”
船队走后没几天,上海县陆家嘴的铜器作坊,和纺织作坊相继开业,向青山还特意前来参加开业典礼。
他还给纺织作坊带来一张十万匹红布巨额订单,那就是南京守备;魏国公徐俌要给手下二十万士兵做袍子所用。
消息一出,主持纺织作坊的陆允祥高兴的都快蹦起来了,连说“向大人你真是我们商家的福星,一来就给个开门红!”
向青山还笑问陆允祥,明年我堂弟向钟,还要为北上蒙古的商队订购一万匹布,还有天津卫的大市场,您所销路怎么样?
“没说的,好极了,都怪小人鼠目寸光!”
其他股东听了也是非常满意,这两笔生意,就占了作坊一年产量的一半,在加把劲剩下的全都是利润。
跟着向青山走有肉吃,以后要对他言听计从。只要能保证赚钱!
还有来宾听了,心里大为意动,也想搞个大型纺织作坊,再开一条财源。
而铜器作坊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因为徐俌的军队不需要多少铜,作坊的产出只能零打碎敲的销售。
好在铜器作坊的老板,幕后老板熟人多路子广,这边卖掉一点,那边卖掉一点,产能也很快就被分配一空。
尤其是崭刻有花纹的铜碗,深受蒙古人的喜欢,向钟早就定制了一千个。
有了这两家大型作坊,外加青浦的药坊酒坊,有进货的也有出货的,大小船只在江面上川流不息,再加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来,十六铺码头很快就变得热闹起来。
除了联合马车行旗下的客栈开业,附近还新开张了酒楼,货栈,热闹地区常有的赌场青楼。后两处,向青山还让知县赵菁给课以重税,每年五百两银子,两家竟然都答应下来了。
人流量的增加,还引来为码头上卸货力夫售卖早点的小贩,随后牛车马车,用力人拉的板车也来了,让十六铺码头一天到晚都人来人往;忙个不停。
这么大的人流,未来前景一片看好的地段,让十六铺外滩的地价上涨很多,但这依然挡不住商家的热情,他们纷纷在外滩购买土地,建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办公楼。
这些造大楼的商号,同时也会在城里购买地皮造宅院,这样连带城里的地皮价格也开始飞速上升。
有脑子活络的,还把家里原来的城内地皮卖给大老板,转身又在城西买下荒地自己造房子。
还有更激进的,索性把新家安在浦东,那边的低价更便宜。多出来的差价,还能再建造一家小铺子做点小生意。
这话后世的京城魔都一样,老土著都搬到很远的城外很远的荒僻之地,城内的繁华地段则留给有钱人居住。
嗯,这就是大明朝,;微缩版的开放。
以至于原本名民风淳朴的上海县居民,也开始把读书和赚钱看的同样重要。
老先生老学究一边痛心疾首,大骂世风时下;人心不古,一边还到处打听商业消息,随时准备做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