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程量就大了去了,要知道一千个铜版才能兑换到一两银子,这一船铜钱,需要几个伙计来清点,点几天才能完事?
于是汇通不干了,提出成本实在是太高,一船铜钱需要三个伙计忙上三四天才能清点完毕,这不划算!
规定铜钱兑换银子,每一贯铜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二十文手续费,不然就不换。
商家还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同时也为了尽快完成交易好做买卖去,也只好咬牙认了。
哪知道没多久府衙传出消息,说是朝廷要在武昌府开办一家新的铸钱局,地址都选好了。以后云南出产的铜,不必再北上京城,直接在武昌府停下即可。
消息一出,汇通钱庄铜钱对白银的兑换手续费再次上涨了三十文。
这下大小老板全不干了,因为凭白就损失了百分之三五的利益,谁也不愿意。
不过汇通说了,物多则贱;物少则贵,武昌府即将建设铸钱局,马上就要铜多银少,“现在你们最要紧的不适合我们讨论手续费,而是尽快抢购白银!”
“哦哦”这下大小老板们都醒悟过来,赶紧快马传信,疯了似的到处抢购银子。这下连带金子也紧张起来了。
消息很快传递到长江下游的南京城,那里的商人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市面上的白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面上白银的短缺,没多久,铜钱对白银的比价就下跌了10%。
这局面大明朝的大富豪,高官勋贵门是乐意看到的,因为在他们家的地窖里,存放的基本都是金银,占地方还容易生锈的铜钱很少。
无形之中他们的家产就升值10%!
赤金兑换白银,也跟风变成七两半银子,兑换一两赤金,而且还有价无市,想买都买不到,以至于做首饰的银楼老板们都快急哭了。
金手镯,金戒指没原料了!
而那些后知后觉,窖藏着大批铜钱的乡下土财主,他们还没弄明白,家产已经莫名其妙的蒸发了10%。
市场上铜银比价的剧烈波动,还引起户部的严重关切。他们还人到京城汇通总号质问,问为啥把铜银比抬升那么多?
总掌柜程玄通手指铺面墙上张挂的价目表说:“没有啊,大人您请看,我们的铜银比还是一千对一两,从来就没变过!”
“那怎么市面上必须要一千一百个铜钱,才能兑换出一两银子?”
“那不过是涨了点手续费而已。”
好吧,这是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户部的官员也只能无语了。
中秋,宁世亮到达南京城,他通过汇通伙计的口放出消息,自己手头有五百两赤金,想要兑换成白银,但兑换比为一比八。
南京市面上的商人闻讯都咬牙切齿的痛骂宁世亮,但身体却很诚实,飞奔着去和宁世亮兑换。
没多久,这个消息就被到武昌大市场来订购铁器的商人给散播开来,于是一两赤金能兑换八两白银的比价,就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而向青山的野心远远不止一比八,他想要把这个比价推高到一比十,以应截断几十年后大航海商人,利用亚欧金价的不同而大量兑换大明的黄金。